山水诗人韦应物

发布时间:2017-05-26 00:00

  韦应物堪称中唐诗坛一大家。他的诗属于山水田园一派,上承王维、孟浩然、储光羲,下启柳宗元。

  韦应物(公元737- 约789年),长安人,少时尚侠,于唐玄宗宫中作侍卫官。玄宗死后,后悔尚侠无学,开始发愤读书。永泰年间,任洛阳丞,建中二年,出为滁州刺史,至滁州不久,又改为江州刺史。贞元初为苏州刺史,故史称韦苏州,不久,卒。

  韦应物年轻时尚侠使气,以后出为刺史,颇有政绩。可见其学习甚为用功也甚为有益。他性格刚强,为政严厉,对百姓疾苦很是关心。但他的诗风不似政风,不走刚烈一派,而追求恬淡平和,闲静幽远。这看似矛盾,其实正是他为政性格的补充或者说是他本来面目的体现。他钦佩陶潜,既喜欢陶潜诗文,也佩服陶潜的为人。他的诗风近于陶潜一流。他远学陶、谢,近似王维。既有陶潜的恬淡自然,也有谢灵运的空灵优美,还吸收了王维山水诗意境高远简寂的风格。

  从他为人考虑,实与陶潜一脉相通。但陶潜虽钟情山水,为诗为文,自然平易,却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诗歌传世,所谓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不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而已。韦应物似乎更能在诗歌创造上把握自己的情绪,非心静如水不作诗篇。他的诗自然不如王、孟盛唐之音那样有更广阔的背景和更浓郁的味道。但在大历诗人中,确实出类拔萃,有鹤立鸡群之感。他的名作《滁州西涧》和张继的《枫桥夜泊》,可称大历年间山水诗歌的双壁,不但风格切近,而且妙语惊人。这种惊人妙语,只在身边心上,却不易用诗言歌语表达出来,一旦平易出之,便生奇趣无限,又似有禅意无限。

  韦应物古体、今体诗均擅长,且各有佳作如许,但更擅长的还是五言诗作。他的五言古诗、律诗都有很高的造诣。不但意象幽远,而且情景交融。

  景色与心境和谐,景中已经有情,情色正堪景致。他的送别之作,常借姑苏一片烟雨,尽写淡淡哀愁。他本性刚强,却不是一个感情过于外露的人,所以他的送别诗的特点,是细读更有滋味。情似无为,平和致远,正是韦诗特色。《赋得喜雨送李曹》深得此中之味。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大历诗人中,若无韦应物,或可说,盛唐之下,大历无诗。

  拓展阅读:韦应物何以常闲居佛寺

  在拜读书应物传略等历史资料时,发现他"一次又一次地出仕,一次又一次地罢官,闲居佛寺,这就是韦应物所走过的人生道路。"韦应物25岁从事河阳府,29岁为洛阳丞,以后不断出仕,不断罢官,直至54岁出为苏州刺史,57岁最后一次罢官,不久便去世,享寿仅58岁,却做了10多个不同职务的地方官,罢任闲居时常在寺庙度过。如:在罢栎阳令后寄居澧上善福精舍(即长安西郊的善福寺),在那里治病疗养;31岁时因惩办不法军士,被讼去官,闲居于洛阳同德寺;39岁时因病去官,复寓居洛阳同德寺;57岁时罢苏州刺史,寓居苏州枫桥永定寺,次年或稍后,不久便去世。

  韦应物在罢任赋闲时,为何不回老家杜陵,而常寓居佛寺?窃以为,根本原因是家贫无业。封建社会中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当官就发财。可韦应物是清官,他为官约30年,依然很贫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中说"他在历任官位时都想努力作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韦应物做到了"清廉刚直",知民爱民,其清官形象历史自有公论。他最后一任官是苏州刺史,仅3年许。他去世后,苏州人民便在虎丘建韦公祠祭祀,祠内悬有"大蕃清德"匾,昭彰其德。明万历年间,虎丘建五贤祠,祭祀的第一位便是韦应物。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亦有韦应物碑刻像。韦应物在诗中一再说自己"家贫无旧业(《发广陵留上家兄兼寄上长沙》),多次罢任后都没有回老家,可见他在老家已经没有丰厚的家业了。真如《韦应物传略》所说:"韦应物出身在一个有着显赫家世和隐逸传统的世家大族。但是,他却属于这个家族较为贫寒而又富于艺术修养的一支。"?

  韦应物贫穷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经常生病。他从栎阳令任上辞职后,住进长安善福寺是为治病疗疾。第二次寓居洛阳同德寺,也是因为有病。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作的《寄李儋元锡》诗中有"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可见韦应物的身体状况并不好。最后寓居苏州永定佛寺,很可能也在那里疗疾休养,但不久便去世了。?

  韦应物在数次离任后常住寺院,与当时的官僚制度也有直接关系。秦汉时期,无论原先俸禄多少石的官吏,只要离开职位,除非皇帝特诏照顾之外,一律停发俸禄。这些"公务员"休官后,既没有可以保留的干部身份,也没有可以累计的连续工龄。到唐朝,异地做官,连最后一次坐公车返回故乡也不行。宋朝也实行退休就不得再用公车的制度。官员在职时,患病可享受公费医疗,一旦离职,便断了俸禄,连诊疗服药都要化自己的钱。唐朝诗人孟郊、贾岛都是在副县职任上退休后,因贫病交困缺医少药而死。唐朝一些寺庙常做善事,免费或廉价给病人施医舍药。韦应物屡进寺庙,主要因缺乏家底,只能靠寺庙施舍的善举度过难关。可见,像韦应物这类清官的生活是很清苦的。这在封建社会"相逢尽说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在达官显贵口是心非务踞高位的官场面前,像韦应物这种清廉刚直、能进能退的清官确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相关阅读
1 韦应物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的《淮上遇洛阳李主簿》纯从客位去描绘抒写,诗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与感受,而将诗人主观的感受融化在客体之中。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结茅临古渡,卧见 【查看全文】

2 唐才子传 韦应物

引导语: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撰者元代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诗,与王执谦、杨载齐名,有《披沙诗集》,已佚。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唐才子传 【查看全文】

3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韦应物的《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议论风情人物,大有长官胸襟。叙事,抒情,议论相间,结构井然有序。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作者: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 【查看全文】

4 幽居韦应物的作品介绍

作品介绍 《幽居》的作者是韦应物,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93卷。 原文 幽居 作者:唐·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 【查看全文】

5 韦应物关于《寄诸弟》的诗

引导语:韦应物是我国唐朝诗人,他留下的诗作几百篇。其中光寄诸弟系列就有成十首,下面我们来看一首韦应物的《闲居寄诸弟 》,以及韦应物《寄诸弟》系列的诗,供大家学习。 【查看全文】

6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韦应物

韦应物的《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从嘉陵江两岸景物,险崖与急流等景象,让人联想到水性与石质,从禅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显得十分自然。 听嘉陵①江水声寄深上人 凿崖泄②奔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