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09:05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出自宋朝诗人叶绍翁的古诗作品《夜书所见》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翻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http:///c/1886.html。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相关阅读
1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忆江南词二首其一》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注释】 ⑴忆 【查看全文】

2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出自魏晋诗人嵇康的作品《赠秀才入军》,其古诗全文如下: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翁 【查看全文】

3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竹枝词莫道谗言如浪深》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 【查看全文】

4 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出自宋朝诗人贺铸的作品《望湘人厌莺声到枕》,其古诗全文如下: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被 【查看全文】

5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其古诗全文如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 【查看全文】

6 念过眼、光阴难再得。想前欢、尽成陈迹。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念过眼、光阴难再得。想前欢、尽成陈迹。登临恨无语,把阑干暗拍出自宋朝诗人曹组的作品《忆少年年时酒伴》,其古诗全文如下: 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清明又近也,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