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09:2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题西林壁》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http:///c/1019.html。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相关阅读
1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奉寄韦太守陟》,其古诗全文如下: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 【查看全文】

2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长恨歌》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 【查看全文】

3 白鸥乱浴清溪上,黄乌春色绿树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白鸥乱浴清溪上,黄乌春色绿树间出自唐朝诗人王守仁的作品《春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冬尽西归满山雪,春初复来花满山。 白鸥乱浴清溪上,黄乌春色绿树间。 物色变迁随转眼,人 【查看全文】

4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梦李白其二》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 【查看全文】

5 轻薄儿,面如玉,紫陌春风缠马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轻薄儿,面如玉,紫陌春风缠马足出自唐朝诗人顾况的作品《公子行轻薄儿面如玉》,其古诗全文如下: 轻薄儿,面如玉,紫陌春风缠马足。 双登悬金缕鹘飞,长衫刺雪生犀束。 绿槐夹 【查看全文】

6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出自唐朝诗人崔涂的古诗词作品《孤雁》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