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出自宋朝诗人张俞的古诗作品《蚕妇》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注释】
①蚕妇:养蚕的妇女。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②张俞:宋代诗人。字少愚,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省郫县)人,祖籍河东(今山西)。屡考进士不中,曾被推荐入朝作官,未应召,从此隐居四川青城山上的白云溪,过着闲适生活。著有《白云集》。
③市: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④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⑤遍身:全身上下。
⑥罗绮: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翻译】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镇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集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赏析】
此诗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当时的封建朝廷,在自己浪费无度的同时,又对外敌妥协,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人民生活痛苦难言。
诗首两句写蚕妇的伤感,“泪满巾”见出蚕妇感情刺激之深。三四句揭示蚕妇伤感的缘由,乃有感于获而不劳、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社会现实。作品虽客观叙写,不着评论,但对蚕妇命运的同情,对社会的不公自浸润于诗句中,启人思索。诗歌结构简截,语言质朴,一针见血。此诗与李绅“锄禾日当午”首,一咏耕,一咏织,可称为中国咏耕织的代表作。
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这一首《蚕妇》,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诗人就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背景下,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整篇诗就好像是在讲故事: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罗绮”的……这首诗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全诗没有任何一字的评论,也没有使用什么高深的联想,但是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此诗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关阅读
1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出自唐朝诗人蔡襄的作品《梦中作天际乌云含雨重》,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 【注 【查看全文】
2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词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第八句,其全文如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查看全文】
3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喜鹊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喜鹊声出自唐朝诗人李端的古诗作品《闺情》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喜鹊声。 【注释】 梦 【查看全文】
4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出自唐朝诗人张谓的古诗词作品《早梅》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释】 【查看全文】
5 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出自唐朝诗人司空图的作品《退居漫题花缺伤难缀》,其古诗全文如下: 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 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 【注释】 ⑴缀:聚合。 ⑵喧: 【查看全文】
6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出自宋朝诗人欧阳修的作品《浪淘沙五岭麦秋残》,其古诗全文如下: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