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0:35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出自宋朝诗人李祁的作品《点绛唇·楼下清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
  【注释】
  1. 断:终了
  2. 水流:即流水,暗寓知音。
  3. 依约:隐约、朦胧的,极是迷离惝恍的梦境。
  【赏析】
  上片首句以一个“清”字为全词感情上定下了幽清的基调。“水流歌断春风暮”,这句是说那流水般的一曲清歌,春风吹拂的暮霭中结束了。“春风暮”,景语,一字一景,词中以下诸景,皆缘此三字而来;这里也同时点出了这首词的特定节候,这正是一个怀人的季节,怀人的天气,怀人的时刻。“水流”,字面上自然是写“清歌”的缠绵婉转,由此,作者的笔触转入怀人。
  作者写怀人,非用泛泛之笔,而是借助于一个梦境,把怀人念远的思想情绪写得深刻入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以及下片的“碧水黄沙”云云,皆是梦境,用笔上又极见层次。“梦云”、“依约”两句是入梦之境。“云”,是“梦云”,“树”是“树”是“烟树”,“江南路”是“依约”(由“云”而“树”而“路”,由飘忽而实,梦中寻找知音的足迹甚明。
  下片写梦中寻觅和对月怀人。“碧水黄沙”,紧承上片结句之意,进一步写对知音的寻觅。如果说上片“依约江南路”是朦胧中辨认知音去路的话,那么,“碧水黄沙”所表现的则是到处寻觅,水中陆上,无所不至,大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工夫了,且四字属对工稳,色彩鲜明,为本词的唯一亮色,这正是作者用笔变幻处。“梦到寻梅处”是穷尽“碧水黄沙”辗转寻找的结果,笔法由面到点,然后由“寻梅处”引出“花无数”,再由花而人,向花打听知音之所。
  这几句,用笔如剥茭,一步一层,层层转深,转愈深而情愈切,及至问花无语,寻觅无着,顿挫之下,不禁怅然若失,愁绪茫茫,不知所之,转见明月,也好像已随那人运去,而失去了它那固有的光辉。“明月随人去”一句所展示的空间既大且空,读之令人如置身于一个广漠而暗淡的世界,进而想到作者于此所寄寓的感情必然是悲凉而空虚的。此时的作者,是醒是梦,已难分难辨之际,这真是以景传情的神来之笔。


相关阅读
1 积润初销碧草新,凤阳晴日带雕轮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积润初销碧草新,凤阳晴日带雕轮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和道溪君别业》,其古诗全文如下: 积润初销碧草新,凤阳晴日带雕轮。 风飘弱柳平桥晚,雪点寒梅小苑春。 屏上楼台陈 【查看全文】

2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漏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漏出自宋朝诗人魏夫人的作品《点绛唇波上清风》,其古诗全文如下: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渐消残酒。独自凭阑久。 聚散 【查看全文】

3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出自清朝诗人郑板桥的作品《咏芭蕉》,其古诗全文如下: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翻译】 芭蕉叶 【查看全文】

4 终日劈桃穰,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终日劈桃穰,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出自唐朝诗人牛希济的作品《生查子新月曲如眉》,其古诗全文如下: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 【查看全文】

5 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瓜果夜深,斜河拟看星度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瓜果夜深,斜河拟看星度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惜秋华数日西风》,其古诗全文如下: 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瓜果夜深,斜河拟 【查看全文】

6 提篮忘了把桑采,凝思昨夜梦渔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提篮忘了把桑采,凝思昨夜梦渔阳出自唐朝诗人张仲素的作品《春闺思袅袅城边柳》,其古诗全文如下: 袅袅城边的垂柳,青青路旁的柔桑。 提篮忘了把桑采,凝思昨夜梦渔阳。 【注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