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劈桃穰,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出自唐朝诗人牛希济的作品《生查子·新月曲如眉》,其古诗全文如下: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注释】
①生查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尊前集》注:双调。元高拭词注:南吕宫。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②新月:阴历月初的月亮。
③团圞:团圆。
④红豆:又名相思豆,草本植物,种子形如豌豆。
⑤劈:剖开。桃穰:桃核。
⑥仁儿:桃仁。这里“仁”与“人”谐音,意思双关。
⑦连理:不同根的草木,它们的枝干连成为一体。古人喻夫妇为“连理枝”。
【翻译】
新月弯弯如眉毛,没有圆的意思。不忍心看红豆,满眼都是相思泪。整天劈核桃,那人像桃仁嵌在核壳中一样嵌在我心中。两朵隔墙相望的花,早晚会结成连理枝。
【赏析】
上阕以“传情入景”之笔,抒发男女间的相思之苦。作者借“移情”笔法,赋予视野中的客观景象以强烈的主观情感,使天边新月、枝上红豆都染上别离相思的情愫。“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明为写月,实则喻人,作者以眉比月,正暗示出相思人儿因不见团聚而双眉紧蹙,郁闷不欢的愁苦之态。“红豆”本是相思的信物,但在离人的眼里却是贮满了忧伤,令人见之落泪。一弯新月,数枝红豆,词人撷取传统的寄寓人间悲欢离合、别离思念之情的两种意象,正表达出对爱人的无限深情和思之不得的痛切缺憾。
就内容而言,下阕为上阕之顺延;就感情的“走向”而言,二者又有着微妙的差异。如果说上阕中写相思还只是借助于意象的寄托,情感的附着还比较虚幻,词中的情绪基调也是一种充满残缺感的低沉.那么下阕中的情感就相对地落到了实处,词中流露着的、是充满希冀的向上的基凋。“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一语双关,看似百无聊赖的行为,正寄托着主人公对心上人丝丝缕缕的情爱和日复一日的期盼。“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更表明对爱情的充满信心,尽管花阡两朵,一“墙”相隔,但相爱的人儿终将冲破阻碍,喜结连理。整首词写得情致深长,淋漓沉至。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极其自然地运用了南北朝民歌中的吴歌“子夜体”,以下句释上句,托物抒情,论词家评曰:“妍词妙喻,深得六朝短歌遗意。五代词中希见之品。”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出自唐朝诗人戴叔伦的古诗作品《江乡故人偶集客舍》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 【查看全文】
2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词作品《蜀先主庙》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 【查看全文】
3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出自清朝诗人袁枚的古诗作品《所见》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查看全文】
4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出自宋朝诗人李祁的作品《点绛唇楼下清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 碧水黄 【查看全文】
5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古诗作品《李凭箜篌引》第三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 【查看全文】
6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