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1:28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出自宋朝诗人潘阆的作品《酒泉子·长忆西湖》,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注释】
  ①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②尽日:整天。
  ③凭:靠着。
  ④阑:横格栅门。
  ⑤岛屿:指湖中三潭印月、阮公墩和孤山三岛。
  ⑥依约:隐隐约约。
  ⑦白鸟:白鸥。
  ⑧水云:水和云融为一起,淡蓝乳白相间,给人清凉爽快之感,这里指西湖秋天的景色。
  【翻译】
  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 整天站在楼台上,扶栏远眺那湖光山色的情景: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船, 小岛上天高淡远的号色。最难忘的是,一阵悠扬的笛声隐隐约约地从芦花荡里传长时, 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 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西湖的景色使我艳羡神往, 因此一旦离开它,闲暇时, 又撩起我垂约的情趣,开始整修钓鱼工具,此刻仿佛又置身于清凉爽阔的西湖秋色之中了。
  【赏析】
  词上片写到秋高气爽的时节,凭栏远眺,西湖水如明镜,孤山景色清爽,几只渔船悠然自得,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远近相宜、意趣恬淡的优美画面,写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以“三三两两钓鱼舟”映衬湖水的宽阔,以笛声依约、白鸟成行烘托景致的幽雅。将依依相思之情融入笔端,描写极富诗情画意,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用到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
  词下片芦花丛中传来依约的笛声,惊动了白鸟从水里飞起,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全词情景交融,先写西湖光景,后写忆者之情。词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并用,景中寄情,情中寄景,选景高洁,情调闲雅,用笔淡炼,纯用白描,艺术手法甚为高超。结尾与起首自然照应,用笔清闲。全篇意境悠远,情怀逍遥,表现了作者吟咏潇洒、舒卷自如的过人才气。


相关阅读
1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垂老别》,其古诗全文如下: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 【查看全文】

2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出自唐朝诗人卢照邻的古诗作品《长安古意》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 【查看全文】

3 有鸡豚竹笋藤花,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有鸡豚竹笋藤花,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出自元朝诗人杨朝英的作品《水仙子自足》,其古诗全文如下: 杏花村里旧生涯,瘦竹疏梅处士家。深耕浅种收成罢,酒新 【查看全文】

4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浪淘沙》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查看全文】

5 早白发、缘愁万缕。惊飙从卷乌纱去。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早白发、缘愁万缕。惊飙从卷乌纱去。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霜叶飞重九》,其古诗全文如下: 断烟离绪。关心事,斜阳红隐霜树。半壶秋 【查看全文】

6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官街鼓晓声隆隆催转日》,其古诗全文如下: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磓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