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流莺》,其古诗全文如下: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释】
⑴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⑵飘荡:飘泊无定;流浪。唐杜甫《羌村》诗之一:“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参差(cēncī):本是形容鸟儿飞翔时翅膀张敛振落的样子,这里用如动词,犹张翅飞翔。
⑶不自持:不能自主,无法控制自己。自持:谓自己掌握或处理。《新五代史·吴世家·杨隆演传》:“宋氏之专政也,隆演幼懦,不能自持,而知训尤凌侮之。”
⑷啭:鸟宛转地鸣叫。
【翻译】
流莺到处四荡惶然上下翻飞,飞过阡陌河流命运无法自持。巧啭千声怎能没有真心本意?春日良辰未必就有所盼佳期。穿梭在风霜雨露早晚阴晴里,振翅在千门万户或开或闭时。我苦于伤春那啼叫不忍再听,京城何处有它可栖息的花枝。
【赏析】
此诗的开头两句,正面重笔写“流”字。漂荡复参差,是说漂荡流转之后又紧接着再飞翔漂泊。“度陌”、“临流”,则是在不停地漂荡流转中所经所憩,应上句“复”字。流莺这样不停地漂泊、飞翔,究竟是为什么呢?又究竟要漂荡到何时何地呢?诗人对此不作正面交代,只淡淡接上“不自持”三字。这是全联点眼,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诗人自己的辗转幕府的生活,是比较平常的比兴寓托,独有这“不自持”三字,融和着诗人的独特感受。诗人在桂林北返途中就发出过怅然的叹息:
“昔去真无奈,今还岂自知”(李商隐《陆发荆南始至商洛》)。“去真无奈”、“还岂自知”,正像是“不自持”的注脚。它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漂荡复参差”的悲剧身世后面的社会原因,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
漂荡流转,毕竟是流莺的外在行动特点,接下来三、四两句,便进一步通过对流莺另一特点—— 巧啭的描写,来展示它的内心苦闷。“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流莺那圆转流美的歌吟中分明隐藏着一种殷切的愿望—— 希望在美好的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相会。然而,它那“巧啭”中所含的“本意”却根本不被理解,因而虽然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来“佳期”,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说,流莺的漂泊是诗人飘零身世的象征,那么流莺的巧啭便是诗人美妙歌吟的生动比喻。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巧啭中寓有不为人所理解的“本意”,这“本意”可以是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是诗人所抱的某种政治遇合的期望。这一联和李商隐另一咏物诗《蝉》的颔联颇相似。但“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所强调的是虽凄楚欲绝而不被同情,是所处环境的冷酷;而“巧啭”一联所强调的却是巧啭本意的不被理解,是世无知音的感叹。“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可以说这两句诗本身就是深与婉的统一。
相关阅读
1 长安道,投老倦游归。七十古来稀。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淡小山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长安道,投老倦游归。七十古来稀。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淡小山时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安道,投老倦游归。七十古来 【查看全文】
2 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出自宋朝诗人晏几道的作品《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其古诗全文如下: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 【查看全文】
3 时见凤辇宸游,鸾觞禊饮,临翠水,开镐宴。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时见凤辇宸游,鸾觞禊饮,临翠水,开镐宴。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破阵乐露花倒影》,其古诗全文如下: 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金柳摇 【查看全文】
4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 【查看全文】
5 少歌曰,神甚放,形则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少歌曰,神甚放,形则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其古诗全文如下: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查看全文】
6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好事近湓口放船归》,其古诗全文如下: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