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出自唐朝诗人刘辰翁的作品《柳梢青·春感》,其古诗全文如下: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释】
⑴题曰《春感》,亦咏元宵。
⑵铁马:指战马。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
⑶银花:花炮,俗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洒泪“兼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意。
⑷愁城: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详见姜夔《齐天乐》注⑷(231页)。
【翻译】
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花灯好像也伴人洒泪。春天来到这座悲惨的城市,元军在街头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调,哪里有一点儿春天的光景?耳闻目睹,心头不是滋味!
在微弱的灯光下叹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这明月高悬的上元灯市,我十分留恋沦陷的楼台房舍。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那逃往海滨的小朝廷的君臣,怎么进行抗敌斗争,复兴祖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鉴赏】
上片写想象中今年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开头“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铁马”,指元军的铁骑:“银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开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时代特征。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国泰民安气氛的,而现实的景象却将种种承平气象一扫而光。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加之阴冷森严气氛的包围,竟连往常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光洒泪“了。
这一句将客观景象的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实则入情。”银花洒泪“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紧接着,又用”春入愁城“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愁城“一词,源出”攻许愁城终不破。“一句,出自庾信《愁赋》,本指人内心深处的忧闷愁思,此时借指充满哀愁的临安城。春天不管兴亡,依然来到人间,但它所进入的竟是这样一座”铁马蒙毡,银花洒泪“,充满人间的哀愁的愁城”!“春”与“愁”,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感受。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其时填膺的义愤。
海鹤一为别,存亡三十秋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长沙驿前南楼感旧》,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鹤一为别,存亡三十秋。 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 【注释】 ⑴海鹤:比喻品德高尚 【查看全文】
2 早凫江槛底,双影谩飘飖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早凫江槛底,双影谩飘飖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其古诗全文如下: 问子能来宿,今疑索故要。 匣琴虚夜夜,手板自朝朝。 金吼霜钟彻,花催蜡炬 【查看全文】
3 省可清言挥玉尘,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省可清言挥玉尘,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临江仙赠王友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 【查看全文】
4 芳草连天迷远望,宝香薰被成孤宿。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人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芳草连天迷远望,宝香薰被成孤宿。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人扑出自宋朝诗人周邦彦的作品《满江红昼日移阴》,其古诗全文如下: 昼日移阴,揽衣起、春帷睡足。临宝鉴、绿云撩乱 【查看全文】
5 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飚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飚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二郎神炎光谢》,其古诗全文如下: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 【查看全文】
6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