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其古诗全文如下: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释】
⑴韩十四:作者友人,名不详。觐省:谓探望双亲。
⑵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⑶庭闱: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因用以称父母。
【翻译】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赏析】
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761年(上元二年)深秋,当时杜甫在成都。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发生大饥荒,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遍野。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相关阅读
1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出自于诗经作品《采蘋于以采苹》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 【查看全文】
2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其古诗全文如下: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 【查看全文】
3 可惜恁、好景良宵,不曾略展双眉暂开口。问甚时与你,深怜痛惜还依旧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可惜恁、好景良宵,不曾略展双眉暂开口。问甚时与你,深怜痛惜还依旧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倾杯乐皓月初圆》,其古诗全文如下: 皓月初圆,暮云飘散,分明夜色如晴昼。渐消 【查看全文】
4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出自唐朝诗人卢纶的作品《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释】 1、张仆射:一说为 【查看全文】
5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饮酒清晨闻叩门》,其古诗全文如下: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 【查看全文】
6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出自唐朝诗人元稹的古诗作品《行宫》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注释】 (1)寥落:寂寞冷落。 (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