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出自宋朝诗人苏舜钦的作品《题花山寺壁》,其古诗全文如下: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注释】
(1)花山寺:地址不详。《镇江府志》载有沈括诗《游花山寺》一首,据此,花山寺可能在镇江。
(2)繁英:繁花。
(3)草纵横:野草丛生。
(4)剪伐:指斩去枯枝败叶。剪,斩断。
(5)勤力:勤奋努力。
(6)凋零:凋落衰败。
【翻译】
花山寺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鲜花栽种的培养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奋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杂草却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长的
【鉴赏】
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人的记游诗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记游诗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么,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的。
“寺里”一联,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这样就把花山寺“名”与“实”相离的现状突出了。生活中名实不符的事常有之,但诗人所见所写的情况也实在太刺眼,这就使人读了这两句诗后不能不激动,激动的同时也必然要想:寺名是因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却无花可赏,必然会引起人们思索玩味的兴趣,于是,作为一首诗的“发人深思"的艺术目的,也就自然实现了。作者当然是有着自己的答案的。他显然深信命名之谬,寺里和山中本来是确实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见草纵横”,是因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花易凋零草易生”,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也正是对种花不易的真实感叹。无疑,从主观上说,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长了草势的疯狂,而且从诗人对这两句次序的安排上看,显然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原因的。草本无罪,剪伐不力则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诗人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情感色彩却并不十分强硬,因为诗没有说“为何剪伐不尽力”,而是既讲到对草要“剪伐”,又讲到对花要“栽培”,中间加一个“须"字,就把他对剪伐不力的愤懑,变为必须要剪伐的规劝,因此,惋惜大于愤慨,警告少于劝诫的这种感情色彩,就表明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是遵循着传统的“明劝诫,著升沉”(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和“美刺"的美学思想和原则的。
这是结合诗人具体的经历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内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这首诗毕竟是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来,从社会生活的现象而来,所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又不仅限于社会政治方面。尽管也可以把诗中的“花”理解为贤臣,“草”,理解为奸佞,因而说诗的题旨是对革新除弊的企望。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这首诗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诗,而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的具有相当的哲理的醒世诗。
相关阅读
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古诗作品《清 明》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查看全文】
2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古诗作品《宴词》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 【查看全文】
3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出自宋朝诗人张仲素的作品《秋闺思》,其古诗全文如下: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注释】 ⑴碧窗 【查看全文】
4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出自宋朝诗人梅尧臣的古诗词作品《鲁山山行》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 【查看全文】
5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出自唐朝诗人刘羽的作品《一鹭图》,其古诗全文如下: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翻译】 芳草杨柳 【查看全文】
6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把酒问月》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