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出自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作品《登楼寄王卿》,其古诗全文如下: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鉴赏】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之作。韦应物与王卿之间有着很深的情谊。读这首小诗,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诗人韦应物的形象,见到他正在拾级登楼,对景吟唱。从前当他和王卿相聚时,经常一起游览:他们曾携手登楼(“踏阁”),纵目远眺;并肩上山(“攀林”),寻幽探胜。而如今呢,王卿已经远去楚地,只有诗人自己还滞留在海边的州郡。这会儿,当诗人孤独地登楼送目时,一种强烈的怀念故人之情不觉油然而生,脱口唱出了一、二两句:“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这开头两句虽然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而在用笔上,却又有委婉曲折之妙。一、二两句采用的都是节奏比较和缓的“二二三”的句式:“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在这里,意义单位与音韵单位是完全一致的,每句七个字,一波而三折,节奏上较之三、四句的“四三”句式,“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显然有缓急的不同。句中的自对,也使这两句的节奏变得徐缓。“踏阁”与“攀林”,“楚云”与“沧海”,分别在句中形成自对。朗读或默诵时,在对偶成分之间自然要有略长的停顿,使整个七字句进一步显得从容不迫。所以,尽管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而在表现上却又不是一泻无余的,它流荡在舒徐的节律之中,给人以离恨绵绵、愁思茫茫的感觉。
三、四句承一、二句而来,是“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的展示。在前两句中,诗人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歌唱;到这后两句,写法顿变,用似乎冷漠的笔调随意点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粗粗看去,不免感到突兀费解;细细想来,又觉得唯有这样写,才能情真景切、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登楼怀友这一主题。
第三句中的“砧杵”,是捣制寒衣用的垫石和棒槌。这里指捣衣时砧杵相击发出的声音。秋风里传来“数家”零零落落的砧杵声,表现了“断续寒砧断续风”(李煜《捣练子》)的意境。“秋山下”,点明节令并交代“数家砧杵”的地点,“秋山”的景色也是萧索的。全句主要写听觉,同时也是诗人见到的颇为冷清的秋景的一角。
最后一句着重写极目远望所见的景象。“荆榛”,泛指高矮不等的杂树。“一郡”,形容荆榛莽莽苍苍,一望无涯,几乎塞满了全郡。而“寒雨中”三字,又给“一郡荆榛”平添了一道雨丝织成的垂帘,使整个画面越发显得迷离恍惚。这一句主要诉诸视觉,而在画外还同时响着不断滴落的雨声。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采用虚实相生的写法。一、二句直抒,用的是虚笔;三、四句写景,用的是实笔。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虚笔概括了对友人的无穷思念,为全诗定下了抒写离情的调子。在这两句的映照下,后面以景寓情的句子才不致被误认为单纯的写景。景中之情虽然含蓄,却并不隐晦。实笔具体写出对友人的思念,使作品具有形象的感染力,耐人寻味,又使前两句泛写的感情得以落实并得到加强。虚实并用,使通篇既明朗又不乏含蓄之致,既高度概括又形象、生动。
相关阅读
1 万灶貔貅,便直欲、扫清关洛。长淮路、夜亭警燧,晓营吹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万灶貔貅,便直欲、扫清关洛。长淮路、夜亭警燧,晓营吹角出自宋朝诗人黄机的作品《满江红万灶貔貅》,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灶貔貅,便直欲、扫清关洛。长淮路、夜亭警燧,晓营 【查看全文】
2 井梧不放西风起。供与离人睡。梦和新月未圆时。起看檐蛛结网、又寻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井梧不放西风起。供与离人睡。梦和新月未圆时。起看檐蛛结网、又寻思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虞美人背庭缘恐花羞坠》,其古诗全文如下: 背庭缘恐花羞坠。心事遥山里。小帘 【查看全文】
3 词韵窄,酒杯长。剪蜡花、壶箭催忙。共追游处,凌波翠陌,连棹横塘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词韵窄,酒杯长。剪蜡花、壶箭催忙。共追游处,凌波翠陌,连棹横塘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夜合花自鹤江入京泊葑门外有感》,其古诗全文如下: 柳暝河桥,莺晴台苑,短策频 【查看全文】
4 天地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天地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出自元代诗人元好问的古诗作品《摸鱼儿雁丘词》第五句,其全文如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 【查看全文】
5 岁星入汉年,方朔见明主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岁星入汉年,方朔见明主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书怀赠南陵常赞府》,其古诗全文如下: 岁星入汉年,方朔见明主。 调笑当时人,中天谢云雨。 一去麒麟阁,遂将朝市乖。 故交不 【查看全文】
6 翠参差、澹月平芳砌。砖花滉、小浪鱼鳞起。雾盎浅障青罗,洗湘娥春腻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翠参差、澹月平芳砌。砖花滉、小浪鱼鳞起。雾盎浅障青罗,洗湘娥春腻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拜星月慢绛雪生凉》,其古诗全文如下: 绛雪生凉,碧霞笼夜,小立中庭芜地。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