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出自唐朝诗人宋之问的作品《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其古诗全文如下:
候晓逾闽峤,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注释】
早发:早上进发。
始兴:即曲江,在韶州府。
虚氏村:地名。
候:等候,等待。
晓:天亮。
逾:逾越。
闽:福建。
嶂:山障。
越:广东。越台:昔尉陀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宿云:隔宿之云。
鹏:大鸟。
际:天际。
残月:夜阑之月。
蚌中开:明月之珠,藏于蚌中,故见晓月,如珠在蚌中开也。
薜荔:香草。
桄榔:桄榔树,大四五围,长五六丈,无枝,至头生叶。
翳:遮蔽。
【翻译】
等到天亮便越过闽地的山障,乘风向粤进发。宿云如落鹏之翼,残月如开于蚌中之珠。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台。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流水击打溪石,叮咚有声。黑猿抱叶啼叫,翡翠鸟衔花飞来。南中的景象虽娱心悦目,但我留恋北方的思绪却更长了。黑发忽然变成了白发,赤心已经化作冷灰。仕进的路已绝,不如回头返故乡去剪来草过日子罢了。
【鉴赏】
此篇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从诗中所写景物表现出来的新鲜感看来,似为他初贬岭南时所作。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闽嶂”本指闽地的山岭,有时也可用作“岭嶂”的意思,泛指南国的山岭。这里用以借指从始兴县的江口地方至虚氏村途中经过的高山峻岭。“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是汉高祖时南越王赵佗在广州越秀山上所建的台榭。从诗题看,当时诗人已经抵达虚氏村,村子离动身地点江口在一日行程之内,距离广州尚有数百里之遥,是无法望见越王台的。所谓“望”,只是瞻望前途的意思。“宿云”是隔宿之云。《庄子·逍遥游》写大鹏鸟,说它“翼若垂天之云”。这里见云而生鹏翼的联想,句意只是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第四句,古人以为,月亮的盈亏与蚌蛤的虚实相统一,月圆时蚌蛤实,月亏时蚌蛤虚。所以,诗人由“残月”而生“蚌中开”的联想。宋之问与沈佺期一样,上承齐梁余绪,讲究词采声律,从“宿云”二句的铺张笔法中,也可想见其“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本传)的诗风。
从“薜荔摇青气”开始的六句极写赏心悦目的南国景色,铺排有序,很见功力。前三句写树,错落有致:“薜荔”是一种木本蔓生植物,常绕树或缘壁生长。句中用一个富有动感并充满了生命力的“摇”字,生动地描画出了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郁勃、无以自守的情态。“桄榔”则是一种亭亭玉立的乔木,与蔓生的薜荔对举,构图相当优美。加之碧苔依树,古色古香,与“薜荔”句表现出来的盎然生趣亦复形成鲜明的对照。“桂香”句既为画面添枝加叶,又使淡淡幽香透出画面。句中的“裛”,通“浥”,打湿的意思。在上三句中,诗人用笔由视觉而到嗅觉,“石响”句更进而写到听觉,由泉水奔泻的“石响”又转而看到回环流转的细泉。“抱叶”二句转写动物:黑毛猴子攀附着树枝在叫唤,翡翠鸟衔着花在飞来飞去。这就使画面更充满活力,线条、色彩、音响以至整个情调更其动人了。
相关阅读
1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出自辽朝诗人萧观音的作品《怀古宫中只数赵家妆》,其古诗全文如下: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注 【查看全文】
2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小至》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 【查看全文】
3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出自宋朝诗人晏几道的作品《清平乐留人不住古》,其古诗全文如下: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 【查看全文】
4 白马金鞭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白马金鞭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莲浦谣》,其古诗全文如下: 鸣桡轧轧溪溶溶,废绿平烟吴苑东。 水清莲媚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 白马金鞭大堤上, 【查看全文】
5 剪横枝,清溪分影,翛然镜空晓。小窗春到。怜夜冷孀娥,相伴孤照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剪横枝,清溪分影,翛然镜空晓。小窗春到。怜夜冷孀娥,相伴孤照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其古诗全文如下: 剪横枝,清溪分影,翛然镜空晓。小 【查看全文】
6 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其古诗全文如下: 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秋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