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注释】
⑴澄迈驿:设在澄迈县(今海南省北部)的驿站。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是驿站上的建筑。
⑵贪看: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视线久久追随着白鹭移动。
【翻译】
倦居他乡之人听到归乡之路遥远正怀着愁绪独自行走,突然发现眼前有一座高阁俯视着跨水长桥。我的视线正迷恋地随着一队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而移动,不知不觉中晚潮悄然而退,只剩一片青葱的树林渐入暮色之中。
【赏析】
第一首诗描绘登通潮阁所见情景,闲雅的笔触中隐然透出羁旅愁绪。首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地点明诗人的心境和处境。“倦”字令人想见诗人旅途颠沛、神情困顿之态;而“归路”之“遥”,则暗示出漂泊之远,一怀愁绪由此而起。“愁闻”二字下得平淡,却将思乡盼归的心曲表达得十分真切,不管诗人是有所问而“闻”,还是他人无意之言而诗人有心而“闻”,都使人意会到身处偏远之地的诗人内心的落寞、孤寂。他暗自期望:此处离故乡会近一点了吧?但是留心打听,方知归路依然遥远,这给他这个旅客增添了许多倦意和愁绪。
诗人怀着思乡的愁闷心情独自行走,突然眼前一亮:前面有一座飞檐四张的高阁,凌空而起,俯视着跨水长桥。“眼明飞阁俯长桥”点出“通潮阁”之题。“眼明”二字极其准确地写出诗人对突兀而起的通潮阁的主观感受,而且使诗歌的情调由低抑转为豁朗。两句之间的起落变化,显示了诗人开阖自如的大手笔,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磨难所持的乐观态度。正像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把远贬海南视为难得的经历一样,在这里他也不肯让自己的精神就此委顿,而是竭力振作,将内心的愁苦化解开去。眼前这座凌空而起的通潮阁正是以其宏伟之势、阔大之景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力。
诗歌很自然地由抒情转到写景:“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正因为“贪看”,全副身心被自然景色所吸引,故而不觉时光流逝。写得意气悠然闲适,大有与物同化之趣。有意思的是,诗人写白鹭,不用“飞”或“翔”,却着一“横”字,而这“横”字正是诗人匠心独运之所在。首先,“横”字带出一股雄健之势,如同一团浓墨重重地抹在画面上,其气势,其力度,是“飞”或“翔”所不具备的。其次,这一“横”字中,点染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传达出诗人的神情意态:诗人凭栏远眺,“贪看”一队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视线久久地追随着白鹭移动,故而有“横”的感觉。
若用“飞”或“翔”,则见不出诗人久眺的身影。更妙的是,白鹭“横”于秋浦之上,化动为静。这种“静态”完全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既与人们观察展现于开阔背景上的运动时所获得的感受一致,暗示出秋浦水天一色,空寥清旷;同时,也是诗人心境之“静”的外现。最后一句用一个“没”字写晚潮,虽然是动态,却也是无声无息,令人不觉其“动”。正是在这至宁至静的境界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而从诗人倚轩凝然不动的身影中,表现出深切的寂寞和一丝莫明的惆怅。
相关阅读
1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出自于诗经作品《日月日居月诸》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 【查看全文】
2 西施宜笑复宜嚬,丑女效之徒累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西施宜笑复宜嚬,丑女效之徒累身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玉壶吟》,其古诗全文如下: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 【查看全文】
3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过碛》,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注释】 ⑴碛:沙石 【查看全文】
4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诉衷情琵琶女》,其古诗全文如下: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查看全文】
5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古诗词作品《长相思》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 【查看全文】
6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塞下曲塞虏乘秋下》,其古诗全文如下: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