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出也,衣絺纻;后出也,满囹圄”出自先秦诗人狐援的作品《狐援辞·先出也衣絺纻》,其古诗全文如下:
先出也,衣絺纻;后出也,满囹圄。
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出处。
【注释】
①絺纻:细葛布。
②囹圄:牢狱。
③洋洋:无所归貌。
【翻译】
先出走啊,还能穿着细葛麻,在异国享受自由;后出走啊,只能为亡国奴,在本土充斥监狱。如今,我目睹人民恓恓惶惶,无所归属,纷纷扰扰,向东逃亡,茫然不知投奔何处。
【鉴赏】
《狐援辞》选自《吕氏春秋·贵直》,题目为后人所加。
狐援是战国时齐国一位敢于直言的诤臣。据《吕氏春秋·贵直》载,他曾怀着对齐国命运的忧虑,劝谏齐湣王说:“殷商灭亡后,周朝将其钟鼎陈列在宫廷,并在其社庙旧址上建造房屋作屏障,用来儆戒后世;而其为挥盾弄斧伴舞的音乐,则用来供别国娱乐。亡国的音乐,不得传进宫庙;亡国的社庙,不得重现在光天化日之下;亡国的鼎器陈列在朝廷,是要起到儆戒作用。大王一定要以此加勉。可不要让齐国的钟律陈设在朝廷,不要让齐侯田和的社庙建造起屏障,不要让齐国的音乐供他人娱乐啊!”然而昏庸的齐湣王拒不接受。狐援愤而离开宫廷,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整整痛哭了三天,悲愤地吟唱出《狐援辞》的上篇。
“先出也”、“后出也”两句,以“先”、“后”对起,揭示齐国的潜在危机,措语警醒。“先”谓赶在亡国前,“后”谓落在亡国后。古时,亡国之民穿赭衣:“衣絺纻”则表明仍享有人身自由。先出走的人,逃入其他国家,不失为自由之民,仍然穿着细葛麻制的衣服;而后出走的人,只能沦为亡国奴,被塞满监狱。作者抓住服饰的变化,从人身自由的高度予以考察,反映出亡国前后百姓政治地位的变异。《汉书·礼乐志》云:“祸乱不作,囹圄空虚。”而“满囹圄”,则是祸乱大作的标志。这两句,“衣絺纻”是眼前的现实,“满囹圄”是未来的情境。一虚一实,虚实相生,突现国情变化的迅疾和悬殊。“吾今见”两句,从眼前事实着笔,展示齐国民心涣散、一片慌乱的危急情势:人民茫然不知所措,成群结队向东逃亡。“洋洋然”三字,正是这种民情国势的真实写照。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个“见”字,确凿雄辩,道出了事态的严重性。
齐王得知狐援哭国三日之事,便询问身边的官吏:“按照法律:哭国该如何处置?”官吏回答:“杀头。”齐王旋即下令:“执行法律。”官吏在齐国东门陈设了刀斧刑具,但又不想杀害狐援,于是就让他离开。狐援听到此事,就颠蹶着去拜访这位官吏。官吏说:“按照法律,哭国的人应当杀头。先生您是老朽了还是昏聩了?”狐援不为所动,坦然回答说:“这怎么是昏聩呢!”于是又吟诵起《狐援辞》的下篇。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竹入水文光动》,其古诗全文如下: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 【查看全文】
2 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的作品《临江仙云窗雾阁春迟》,其古诗全文如下: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 【查看全文】
3 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上之回三十六离宫》,其古诗全文如下: 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 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 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淫乐意 【查看全文】
4 离魂断续楚江壖,叶坠初红十月天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离魂断续楚江壖,叶坠初红十月天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行经庐山东林寺》,其古诗全文如下: 离魂断续楚江壖,叶坠初红十月天。 紫陌事多难暂息,青山长在好闲眠。 方趋上国期 【查看全文】
5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野望》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 【查看全文】
6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出自明代诗人于谦的古诗词作品《咏煤炭》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