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1:24

  “亡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题宣州开元寺》,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朝谢脁城,东吴最深处。
  亡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
  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朱阁,白鸟两相语。
  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阑有今古。
  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注释】
  开元寺:原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原诗下有诗人自注:“寺置于东晋时。”
  南朝:东晋以后,建都金陵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通称。谢脁楼:南朝齐的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脁楼,也称北楼。
  东吴:三国时期的吴因地处江东,故称江南一带为东吴。
  【翻译】
  这座南朝谢脁曾任太守的城市,位于东吴中部。南朝各国像鸿雁似的一去无踪,只留下这座古寺藏在烟霭深处。寺楼拔地而起,高达九十尺,回廊上环列着四百根柱子。周围高高低低栽满飒飒生风的松树和桂树。青苔点缀着朱红的楼阁,一对白鸟在相向鸣唱。溪声伴随着寺僧的清梦,月色照耀着洁白的墙壁。这儿不分朝暮,都宜于观赏风景,凭栏望去,那思古之幽情,便不觉油然而生。且让我留下美酒一樽,欣赏前山迷蒙的春雨。
  【鉴赏】
  首四句写历史的变迁,引出开元寺。开元寺建于陵阳山上,而谢眺楼则在山顶最高处。只要前来游览开元寺,总是要在山下先看到高矗山顶的谢脁楼。谢脁楼在山顶的云烟深处若隐若现,这变幻不定的云烟使诗人不禁联想到,历史上无论是南朝还是东吴都已如过眼云烟般不复存在。因此,这里所说的“东吴最深处”并非实指,应是指历史的云烟。南朝、东吴既都已经如同飞去的鸿雁那样杳无踪迹,还留下这孤零零的开元寺屹立在山顶,深藏在云烟缭绕的山坞之中。
  中间八句写开元寺风貌。先是正面描写,写不同角度的山寺风景。开元寺的正殿有九十尺那么高,仿佛凌空飞起,巍然屹立。寺内殿堂众多,走廊回坏,光柱子就有四百根之多,可见规模之大。而全寺是依山建成的,随着山势的高低起伏而错落,布局精致。山寺外面种了许多松树和桂树,山风时时吹来,仿佛绕着树林而吹过一样,可见林深叶茂。然后是细致的刻画,说明诗人时常来寺寄居,才有这么细腻的观察。“朱阁”即开元寺水阁,阁下即是宛溪。水阁近水,所以潮湿多青苔。翠绿的苔藓在赭红色阁楼的映照下,更显得青翠欲滴。山寺的环境是如此清净幽雅,以至于白色的鸟儿常常双双对对地飞来,落在阁楼上相对鸣叫,好像人们在私语一样。到了夜间,僧人们宿在水阁上,即使在梦中也能依稀听到淙淙的水声。这时若披衣起身观赏夜景的话,就会看到月光洒在静静的粉墙上。


相关阅读
1 下窥夫子不可及,矫首相思空断肠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下窥夫子不可及,矫首相思空断肠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谢脁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 粉图 【查看全文】

2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出自宋朝诗人晏几道的作品《少年游离多最是》,其古诗全文如下: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 【查看全文】

3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十六夜玩月》,其古诗全文如下: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浑不寝, 【查看全文】

4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出自唐朝诗人高启的作品《春暮西园》,其古诗全文如下: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释】 1、满: 【查看全文】

5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南园小树开朝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 【查看全文】

6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唐朝诗人高适的古诗作品《别董大》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