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其古诗全文如下: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注释】
①秦筝:古秦地(今陕西一带)产的一种弦乐器。筝,一种弦乐器。
②“汝不闻”两句:说秦筝五色十三弦,声音最为悲苦。五色,涂成五色。缠弦,将弦缠在筝上。十三柱,十三根缠弦的支柱。
③“怨调”两句:说秦筝声调幽怨缓慢,好似向人倾诉衷肠,一曲尚未弹完,天色就已近午时。如欲语,好似向人倾诉。
④“红亭”两句:说在池水树木环绕的空气清爽的红亭上,秦筝忽又弹起《黄钟》和《白经》两支曲子。不知暑:不觉有暑天的炎气。
⑤“清风”两句:说秦筝声音悠扬,如清风飒飒而来,天上的云彩也停下来倾听;至于送客的人们就更被这声音从醉中唤醒而泪如雨下。云不去,云彩为秦筝声吸引而不愿离去。
⑥“汝归”两句,说肖正要归长安,故为他弹出秦地乐曲,聊以相送。秦,指地处秦地的长安。聊,聊以,姑且。汝,你。
【翻译】
你没听说秦筝声音最苦,五色琴弦缠着十三琴柱。曲调幽怨缓慢如泣如诉,一曲尚未弹完天已近午。红亭池水树木不觉暑气,秦筝忽又弹起黄钟白纻。清风飒飒云彩停留不动,客人醒过酒来泪下如雨。你归秦地为你弹奏秦声,秦声悲哀啊,送你上路。
【赏析】
这首诗以秦筝为题作歌写送别。全诗可分为三层。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秦筝的音调特色。以“汝不闻”点明此歌乃是为肖正而作,并且强调秦筝,引起全诗,“苦”,概括了秦筝声调的特色。次句又以秦筝构造的复杂暗示曲调将不同寻常。三、四两句则具体写秦筝的声音特色,先直接写声调的幽怨沉缓,然后又以时间的推移写曲调的悠远绵长,人们预知秦筝将奏出动人的曲子。
诗的次四句写送别时弹奏秦筝。先点明水绕树合的红亭,是送别的环境,也是弹筝的环境。次点出所弹曲调为‘黄钟乐》和《白芝曲》。然后集中写秦筝的音乐效果:清风飒飒而来,浮云停滞不动。“飒”,透露出凄怨,“云不去”反映出缠绵难舍。这两句不仅用自然界的景物形象写出秦筝之声,而且以物之尚且有知’,衬托了人之不能无感,遂有“闻之酒醒泪如雨”一句,来写秦筝声引起的惆怅别情。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送”字。归秦地而作秦声,歌题是恰切的。结尾“汝”字与开头“汝7字相呼应,强调“送汝”,而一个“悲”字呼应开头的“苦”字,写出借秦筝传达出的悲苦不忍别离的心情。其中似也包含着弃置州县,难以归京的苦闷。
这首诗情调悲切婉转,催人泪下,韵脚也低沉凝重,突出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凄怆悲苦的心绪。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古诗作品《望海潮东南形胜》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云 【查看全文】
2 碧天遥难问姮娥,我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碧天遥难问姮娥,我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出自元朝诗人程俱的作品《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天蟾影映婆娑,万古谁将此镜磨。年年到 【查看全文】
3 在乡身亦劳,在边腹亦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在乡身亦劳,在边腹亦饱出自唐朝诗人刘驾的作品《乐边人》,其古诗全文如下: 在乡身亦劳,在边腹亦饱。 父兄若一处,任向边头老。 【注释】 ⑴边人:守卫边疆的士兵,即戍卒。 【查看全文】
4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出自唐朝诗人韩琮的古诗作品《暮春浐水送别》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释 【查看全文】
5 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赠日本僧智藏》,其古诗全文如下: 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 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 身无彼我那 【查看全文】
6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