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2:41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塞上曲》,其古诗全文如下: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注释】
  大汉句: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大汉:汉朝,实指唐朝。中策:中等之策。《汉书·匈奴传》:“严允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焉。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贵、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故天下标明,是称中策。汉武帝选符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二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界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足为无策。’”
  匈奴句:意谓匈奴侵略军已逼近长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自率十万余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癸末,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驰至渭水,与颉利隔河而语,责其负约,后众军皆至,军威大盛,太宗独与颉利临水对话。颉利请和,引兵而退。见《旧唐书·突厌传》。此即写此事。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
  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翻译】
  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色!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回渡黄河,凯旋收兵。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赏析】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此诗一开篇借用汉武帝历史典故、借汉喻唐的修辞手法,以铺叙方式描绘出一幅大汉无中策、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战况非常危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无中策”、“犯渭桥”起烘托气氛之意,点明题旨,升华主题,为下文作铺垫。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紧扣上文,主要介绍战况相当危急,战事一触即发,讲述匈奴驻扎离长安不远的五原,以“秋草绿”“一何骄”突显匈奴趁草茂马壮之时侵犯中原,直逼都城长安。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描绘一幅战将们受命西征、报家为国的壮丽景致,明写汉军战将西征,横行阴山,实则写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出征平定突厥离叛之事。


相关阅读
1 雅欢幽会,良辰可惜虚抛掷。每追念、狂踪旧迹。长祗恁、愁闷朝夕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雅欢幽会,良辰可惜虚抛掷。每追念、狂踪旧迹。长祗恁、愁闷朝夕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征部乐雅欢幽会》,其古诗全文如下: 雅欢幽会,良辰可惜虚抛掷。每追念、狂踪旧迹。 【查看全文】

2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出自近代诗人夏明翰的作品《就义诗》,其古诗全文如下: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注释】 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 真:真 【查看全文】

3 绿阴春尽,飞絮绕香阁。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绿阴春尽,飞絮绕香阁。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出自宋朝诗人晏几道的作品《六幺令绿阴春尽》,其古诗全文如下: 绿阴春尽,飞絮绕香阁。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一寸狂心 【查看全文】

4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出自于诗经作品《文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查看全文】

5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 【查看全文】

6 无语注横波,裙花信手搓,怅年光一往蹉跎。卖了杏花挑了茶,春纵好,已无多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无语注横波,裙花信手搓,怅年光一往蹉跎。卖了杏花挑了茶,春纵好,已无多出自清朝诗人陈维崧的作品《唐多令水榭枕官河》,其古诗全文如下: 水榭枕官河,朱栏倚粉娥,记早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