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2:45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言绝句其二》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注释】
  ⑶鼓噪,击鼓呼叫。慑(shè)吴侬(nóng),使吴人震慑。慑,恐惧。吴侬,吴语称“我”为“侬”(见《南部烟花记》),此处吴侬即指吴人。
  ⑷似:一作“是”。阿童:晋王浚小名阿童,平蜀以后,他造战船、练水军,顺流东下,一举消灭了东吴。
  ⑸浑:全。
  【翻译】
  江潮如万军击鼓呼叫,壮大的声威使吴人震恐惊吓,就好像当年王濬率领着水兵顺流东下。要知道潮头有多么高,连越山都完全被吞没在浪花。
  【鉴赏】
  第二首前两句:“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潮来的威势。先写所闻,次写所见。怒潮掀天揭地呼啸而来,潮头奔涌,声响洪大,有如万人鼓噪,使弄潮和观潮的“吴侬”,无不为之震慑。这第一句中,暗用了春秋时代吴越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前478年(鲁哀公十七年),越国军队在深夜中进攻吴军的中军,就在战鼓声中,万军呼喊前进,使吴军主力于震惊之余,一败涂地。作者借用这一战役越军迅猛攻坚的声威,来比喻奔啸的潮头,非常形象。
  在第二句中,作者又用另一个威势壮猛的比喻,说是怒潮之来,有如当年王阿童统率长江上游的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阿童是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曾描述他当日的军威:“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个借喻,都从海潮的气势着笔,是实景虚写,借以开拓人们的想象力。
  第三四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是实景实写。前两句写潮势之大,这两句写潮头之高。“欲识”句故作设问,以引出“越山”句的回答。这潮头很高,越山竟好似浮在浪花中间了。越山近指吴山和凤凰山,远指龛山和赭山,龛山、赭山在萧山境内对峙,形成海门。在诗人看来,海门在苍茫浩瀚的潮水中,潮头似卷越山而去,白浪滔天,怒潮如箭,诗的境界,也如同图画一样展现在人的眼前了。


相关阅读
1 五月思貂裘,谓言秋霜落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五月思貂裘,谓言秋霜落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游水西简郑明府》的第四句,其全文如下: 天宫水西寺,云锦照东郭。 清湍鸣回溪,绿水绕飞阁。 凉风日潇洒,幽客时憩泊。 【查看全文】

2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黄州局促常悲类楚囚》,其古诗全文如下: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 【查看全文】

3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言绝句其二》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 【查看全文】

4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出自唐朝诗人唐伯虎的古诗作品《桃花庵歌》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 【查看全文】

5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襄阳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 【查看全文】

6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阅读答案翻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出自宋朝诗人欧阳修的古诗作品《醉翁亭记》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