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3:30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出自宋朝诗人吴惟信的作品《苏堤清明即事》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
  ①苏堤,元佑间苏轼官杭州刺束时建于西湖。
  ②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Ⅱ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④笙歌,乐声、歌声。
  ④属,归于。
  ⑤按,古人极重清明节,有“朝朝清明,夜夜元宵”之说。该诗意境与周密《曲游春》词“沸十里、乱弦丛笛。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相似。
  ⑥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⑦梨花风,梨花为第十七番花信风。
  ⑧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
  【翻译】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赏析】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 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相关阅读
1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出自宋朝诗人李纲的作品《喜迁莺晋师胜淝上》,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 【查看全文】

2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莲花坞》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注释】 1、坞:这里指建在水边 【查看全文】

3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出自宋朝诗人刘子翚的作品《绝句送巨山》,其古诗全文如下: 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注释】 ⑴ 【查看全文】

4 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其古诗全文如下: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 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 幽人停宵 【查看全文】

5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出自宋朝诗人向子諲的作品《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其古诗全文如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 【查看全文】

6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出自唐朝诗人李煜的古诗作品《清平乐别来春半》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