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出自宋朝诗人李煜的作品《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其古诗全文如下: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注释】
1.兼:同有,还有。
2.帘帏:帘子和帐子。帘,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帏,同帷,帐子,幔幕,一般用纱、布制成。
3.飒飒:象声词,这里形容风吹帘帏发出的声音。
4.烛残:蜡烛燃烧将尽。残,尽,竭。
5.漏断:漏壶中的水已经滴尽,表示时间已经很晚。漏,漏壶,为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成。壶上下分好几层,上层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层层下注,以底层蓄水多少计算时问。
6.频:时常,频繁。
7.欹枕:通彀,斜,倾斜。欹枕,头斜靠在枕头上。
8.平:指内心平静。
【翻译】
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醉乡道路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凄苦境遇和无奈情态。“昨夜风兼雨”,不从日而偏从夜写起,是写作者悲怀愁思的夜不能寐,“风兼雨”与“飒飒秋声”相对应,是渲染环境、气氛。在这种凄凉寒苦的景色中,作者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之所以说“昨夜”,当还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触在其中罢。这里虽然客观的写景,但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彷徨、郁闷的心情却已隐然可见。
接下来二句就是直写了。李煜在《喜迁莺·晓月坠》中曾有“无语枕频欹”之句,与此句“烛残漏断频欹枕”用意相同,但所思不同。以前是怀想佳人,君存情爱在先,如今却是是国破家亡成阶下之囚,境遇不同,感触自是相异,于是看“烛残”、听“漏断”,虽然仍是“无语”,但却已是“起坐不能平”了。“不能平”的不是身体,而是心境,这一次是连梦都没有了。上片虽似写景为主,描摹情状,但事实上作者那种愁思如潮、郁抑满怀的心情却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深沉而又挚切。
相关阅读
1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陌上花三首》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注释】 【查看全文】
2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出自唐朝诗人太上隐者的古诗作品《答人》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注释】 ①偶:偶然 ②高枕: 【查看全文】
3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其古诗全文如下: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 【查看全文】
4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出自宋朝诗人姜夔的作品《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其古诗全文如下: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 【查看全文】
5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出自明朝诗人陈子龙的作品《渡易水》,其古诗全文如下: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 易水: 【查看全文】
6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出自唐朝诗人崔国辅的作品《怨词二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注释】 ⑴罗衣裳:轻软丝织品制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