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3:51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出自唐朝诗人王禹偁的作品《村行》,其古诗全文如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释】
  ⑶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⑷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⑸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
  【翻译】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赏析】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颔联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相关阅读
1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出自宋朝诗人张俞的古诗作品《蚕妇》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注释】 ①蚕妇:养蚕的妇女。蚕, 【查看全文】

2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九日齐山登高》,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 【查看全文】

3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念奴娇书东流村壁》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 【查看全文】

4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出自唐朝诗人无名氏的作品《巫山高远道之人心思归》,其古诗全文如下: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 【查看全文】

5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出自宋朝诗人叶梦得的作品《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 【查看全文】

6 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拚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拚醉出自宋朝诗人程垓的作品《水龙吟夜来风雨匆匆》,其古诗全文如下: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愁多怨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