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4:04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齐安郡后池绝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释】
  (1)莺:即莺啼燕语
  (2)尽:指尽管
  (3)鸳鸯:指鸟名
  (4)红衣:指鸳鸯羽毛
  【翻译】
  菱叶穿透满池的浮萍高挑出水,夏日的黄莺在花枝离披的蔷薇间放开百啭的歌喉。这一天还有谁像我一样百无聊赖?凝望着微雨中的池塘,还有双双相对的鸳鸯,在洗浴红艳艳的羽毛。
  【鉴赏】
  这是一首画面优美、引人入胜的小诗。它把读者引入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在蒙蒙丝雨的笼罩下,有露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有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离披的蔷薇,还有双双相对的浴水鸳鸯。诗人把这些生机盎然、杂呈眼底的景物,加以剪裁,组合成诗,使人好似看到了一幅清幽而妍丽的画图。诗的首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和末句“鸳鸯相对浴红衣”,描画的都是池面景,点明题中的“后池”。次句“夏莺千啭弄蔷薇”,描画的是岸边景。这是池面景的陪衬,而从这幅池塘夏色图的布局来看,又是必不可少的。至于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虽然淡淡写来,却是极为关键的一句,它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四句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而又融会为一个整体,给人以悦目赏心的美感。
  这首诗之使人产生美感,还因为它的设色多彩而又协调。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摛表五色,贵在时见”,并举“《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为例。这首绝句在色彩的点染上,交错使用了明笔与暗笔。“绿锦池”、“浴红衣”,明点绿、红两色:“菱”、“浮萍”、“莺”、“蔷薇”,则通过物体暗示绿、黄两色。出水的菱叶和水面的浮萍都是翠绿色,夏莺的羽毛是嫩黄色,而初夏开放的蔷薇花也多半是黄色。就整个画面的配色来看,第一句在池面重叠覆盖上菱叶和浮萍,好似织成了一片绿锦。第二句则为这片绿锦绣上了黄鸟、黄花。不过,这样的色彩配合也许素净有余而明艳不足,因此,诗的末句特以鸳鸯的红衣为画面增添光泽,从而使画面更为醒目。
  这首诗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这是因为,动与静、声与寂,看似相反,其实相成。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正道破了这一奥秘。
  这首诗通篇写景,但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景中自有人在,自有情在。三、四两句是全篇关目。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句中说“看微雨”,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池水、鸣莺、蔷薇。而其人最后心目所注却是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这对鸳鸯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必然使他见景生情,生发许多联想、遐想。可与这首诗参读的有焦循《秋江曲》:“早看鸳鸯飞,暮看鸳鸯宿。鸳鸯有时飞,鸳鸯有时宿。”两诗妙处都在不道破注视鸳鸯的人此时所想何事,所怀何情,而篇外之意却不言自见。对照两诗,杜牧的这首诗可能更空灵含蓄,更有若即若离之妙。


相关阅读
1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其古诗全文如下: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注释】 【查看全文】

2 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感春日暖自萧条》,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 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 上幕迎神燕,飞丝送百劳。 胡琴今日 【查看全文】

3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出自宋朝诗人高观国的作品《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其古诗全文如下: 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 【查看全文】

4 鼓动滕六,招邀巽二,一任张威势。识他不破,只今道是祥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鼓动滕六,招邀巽二,一任张威势。识他不破,只今道是祥瑞出自宋朝诗人陈郁的作品《念奴娇没巴没鼻》,其古诗全文如下: 没巴没鼻,霎时间、做出漫天漫地。不论高低并上下,平 【查看全文】

5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平蔡州》,其古诗全文如下: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 【查看全文】

6 淡烟笼月绣帘阴。画堂深。夜沈沈、谁道连理,能系得人心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淡烟笼月绣帘阴。画堂深。夜沈沈、谁道连理,能系得人心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江城子腻红匀脸衬檀唇》,其古诗全文如下: 腻红匀脸衬檀唇。晚妆新。暗伤春。手捻花枝,谁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