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其古诗全文如下: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注释】
⑴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水)人,工画山水。
⑵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
⑶欹倒:倾倒。
⑷扁舟:一本作“浩歌”。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翻译】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赏析】
诗题名其画为“秋景”,有的记载称这幅画为“秋景平远”,或作“秋山林木平远”。综合各种称谓来看,“秋景”是对这幅画的内容总的概括,而具体呈现秋景的则是山水及林木,所谓“平远”即是指画中辽阔的水面景象。
第一首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蝉》,其古诗全文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 【查看全文】
2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出自明朝诗人高启的作品《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其古诗全文如下: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 四塞河山归版籍,百 【查看全文】
3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出自唐朝诗人李煜的古诗词作品《临江仙》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查看全文】
4 白苹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一岸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白苹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一岸霜出自宋朝诗人苏庠的作品《清江曲》,其古诗全文如下: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白苹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一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 【查看全文】
5 看寻狡兔翻三窟,见射妖星落九天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看寻狡兔翻三窟,见射妖星落九天出自唐朝诗人鲍溶的古诗作品《蔡平喜遇河阳马判官宽话别》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从事东军正四年,相逢且喜偃兵前。 看寻狡兔翻三窟,见射妖星 【查看全文】
6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出自宋朝诗人:张舜民的古诗作品《卖花声题岳阳楼》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