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蝉》,其古诗全文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
⑴以:因。薄宦:指官职卑微。
⑵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⑶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
⑷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举家清,一贫如洗,空无所有。
⑸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⑹碧:绿。
【翻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蝉》就是这样。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相关阅读
1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古诗作品《望洞庭》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查看全文】
2 惟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惟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出自唐朝诗人张在的古诗作品《龙兴寺老柏院》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惟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注释 【查看全文】
3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出自唐朝诗人程颢的作品《郊行即事》,其古诗全文如下: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醉, 【查看全文】
4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辛未七夕》,其古诗全文如下: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 【查看全文】
5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出自唐朝诗人张谓的古诗词作品《早梅》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释】 【查看全文】
6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翻译赏析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出自屈原的古诗作品《离骚》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