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古诗作品《踏莎行·润玉笼绡》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注释】
踏莎行:调名从唐韩翃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而来。双调,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起首四个四言句,前人多用对偶。
润玉:指肌肤。
笼绡:簿纱衣服。
檀樱:浅红色的樱桃小口。檀,浅红色,唐罗隐《牡丹》诗:“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绣圈:绣花圈饰。
榴心:形容歌女红色舞裙上印着重叠的石榴子花纹。
艾枝:端午节用艾叶做成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见《荆札岁时记》。
【翻译】
柔润如同白玉的肌肤,罩着菲薄透明的纱衣。用罗绢团扇轻轻遮蔽着浅红的樱桃小口。脖颈上围着绣花圈饰,还散发着淡淡的脂粉香气。大红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纹重重叠起,艾草枝儿斜插着舞乱的发髻。
【赏析】
这是首感梦词,而这与一般的感梦词又不完全一样,把梦中所见之人的容貌、服饰描摹得极其细腻逼真,并没给人以缥缈恍忽、迷离朦胧之感,因而使人一时很难看出是在写梦。
起头“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三句着意刻画梦中所见之人的玉肤、樱唇、脂粉香气及其所着纱衣、所持罗扇、所带绣花圈饰,从色、香、形态、衣裳、装饰等逼真地显示其人之美。“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两句,以“舞裙”暗示其人的身份,以“愁鬟”借喻两地相思,以“榴心”、“艾枝”点明端午节令。上句的“空叠”二字,是感叹舞裙空置,推测此因无心歌舞;下句的“应压”二字,则瞥见发鬓散乱,想象其人应含深愁。
上片五句,句句写梦,却始终不点破是说梦。直到下片换头,才以“午梦千山”一句点出以上所写原来只是南柯“午梦”。句中的“千山”二字,表明梦魂与现实距离之遥远。这一句是写山长水远,路途阻隔,只有梦魂才无远弗届。对下句“窗阴一箭”,前人大都解说为:慨叹光阴似箭,与梦中人分别已久。但这里的“一箭”,似指漏箭,这不是感叹光阴逝去之速,而是说刻漏移动之微。联系上句,作者写的是:梦中历尽千山万水,其实只是片刻光景。两句合起来,既深得梦的神理,也形象地道出了作者午梦初回时所产生的对空间与时间的迷惘之感。
日净山如染,风暄草欲熏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古诗作品《题齐安驿》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净山如染,风暄草欲熏。 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 【注释】 ⑴齐安:在湖北麻城西 【查看全文】
2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雨晴》,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 【查看全文】
3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出自清朝诗人吴伟业作品的《圆圆曲》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 【查看全文】
4 归心正似三春草。试著莱衣小。橘怀几日向翁开。怀祖已瞋文度、不归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归心正似三春草。试著莱衣小。橘怀几日向翁开。怀祖已瞋文度、不归来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虞美人述怀》,其古诗全文如下: 归心正似三春草。试著莱衣小。橘怀几日向翁开。 【查看全文】
5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出自于诗经作品《凯风》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查看全文】
6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_道德经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