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观刈麦》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⑽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
⑾悬:挎着。敝筐:破篮子。
⑿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⒀闻者:白居易自指。为悲伤:为之悲伤。
⒁输税: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⒂我:指作者自己。
⒃曾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⒄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⒅岁晏:年底。晏,晚。
⒆念此:想到这些。
⒇尽日:整天,终日。
【翻译】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赏析】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无限的同情之感与怜悯之意。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相关阅读
1 泉甘草茂上林中,使我母子常相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泉甘草茂上林中,使我母子常相保出自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山头鹿》,其古诗全文如下: 呦呦山头鹿,毛角自媚好。 渴饮涧底泉,饥啮林间草。 汉家方和亲,将军灞陵老。 天寒弓力 【查看全文】
2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词作品《观猎》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 【查看全文】
3 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其古诗全文如下: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 【查看全文】
4 不掩嚬红楼,无论数绿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不掩嚬红楼,无论数绿钱出自唐朝诗人杨炯的古诗作品《有所思》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 不掩嚬红楼,无论数绿钱。 相思明月 【查看全文】
5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出自清朝诗人曹雪芹的作品《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 【查看全文】
6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翻译赏析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出自宋朝诗人欧阳修的古诗作品《醉翁亭记》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