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罗衣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7:52

  “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罗衣”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西施咏》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注释】
  西施:《吴越春秋》“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傅脂粉:《史记》“孝惠时,郎侍中皆傅脂粉。”
  浣纱:《环宇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水经注》“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
  持谢:奉告。
  效颦:《庄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按:颦古作膑。
  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翻译】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贫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赏析】
  《西施咏》作于天宝时期。王维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此诗通过借咏西施而抒发现世感愤不平的讽刺诗,语意深微,很有普遍性。诗人通过西施的故事来发表诗人对人生的一点体会。即“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的现象。这一现象有两种情况:一是一般人难于辨别好歹,一旦美好事物被发现后,大家才吃惊地感叹艳羡;二是某些人与事物本来也平常无奇,一旦被评为上品或提拔成高官贵妇后,大家就刮目相看,敬佩不已。
  春秋时越国诸暨芋萝山的美女西施,被越王勾践选送给吴王夫差,成为吴宫邀幸擅宠、娇怜命贵的艳妃,左右了吴王,支配了吴国。当然,西施这样做是有她的政治目的,但王维的本诗并不是取材她的政治图谋,而是用她入官后艳色凌人,写令人感到厌恶的恃宠擅权的官场世态。
  开始两句从通常世态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很有概括性的问题:“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是说:天下入好德者少,重色者多,有这种社会习俗,象西施那样的人物,安能长久地处于微贱之地?因此生活中象西施这样的人物,会有被尊贵的一天,只是时机之遇的早晚。这两句是对取人不重德能的当政者的讥讽,并同时表明,那些得势者一朝之内便娇骄得判若两人,根源还在于重色者。
  三四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是前两句中的有“重”而不“微"的一个突出的事实证明。一个越国的山村中的普通女子,一朝之间身价十倍,原因就是因为遇到了重艳色的人;重色人有多大权力,有色者就有多么贵重,如此的逻辑适合于说明历史上的一切权臣和宠姬。王维就是借宠姬而抨击权臣的,鄙视权臣并不是以自身的德能显出贵重的意义,而是借“重”而“贵”的,王维提醒当权的不要忘乎所以,用意是很尖刻的。
  从第五句“贱日岂殊重”开始,到“莫得同车归”,连续八句,是对“西施”的讥刺,针对性是世俗心理和那些得宠后便殊众自贵、颐指气使的娇骄者。在王维看来,有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惰性,就是一个美的事物,被埋没的时候谁也看不出它的“殊众”之处,而一旦被人发现了之后,它就成了世上稀有的宝贝。诗人认为西施就是这种心理的一个代表对象。诗人好象要问一问西施:“当年你在苎萝村溪边浣纱时,你意识到你自己是那么天下少有吗?比所有的浣纱姑娘都美吗?可为什么一进吴官,成为贵人,便感到自己成了稀世之珍呢?”对于自贵自稀的人,王维最鄙夷那种“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得幸者,得幸者愈宠愈娇,借高权保护,唯己为是,非己为非,以致到了无有是非的程度。王维在仕途里不乏坎坷,接触了不少炙手可热的权臣,诗人很憎恶这种人,此刻诗人指着西施,一点也不客气地针砭了这些小人。诗中主要不是评价历史上的西施。
  诗的最后两句:“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这是归结性的道德评价。这里包含的意义是很复杂的。在时间上,诗人回到了西施的时代,找到了那个被人传为笑柄的东施,向东施致语。向西施效颦学不到真西施的样子,又告诉她:这样的西施怎么可能学得了,况且她“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再不屑与当年浣纱伴为伍了,没有什么可效之处。王维的话当时的人是听得见的,诗人的真正的“邻家子”乃是现世人,不可效的是那些“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衮衮诸公。
  世间确实有某些品质才能很好的人,周围的人却不理解而以常人待之,待际遇一到,被入发现后,周围的人又要群起而效法。效法者有不理解其所以然,只一味学习其所然;不免便成了效颦的东施。


相关阅读
1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悼路崎曲 【查看全文】

2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古风大雅久不作》,其古诗全文如下: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 【查看全文】

3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出自唐朝诗人周德清的作品《塞鸿秋浔阳即景》,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 【查看全文】

4 庠序不失仪。孝悌处中田。户有曾闵子。比屋皆仁贤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庠序不失仪。孝悌处中田。户有曾闵子。比屋皆仁贤出自东晋诗人曹植的作品《灵芝篇灵芝生王地》,其古诗全文如下: 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 古时有虞 【查看全文】

5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出自魏晋南北朝诗人陶渊明的古诗作品《杂诗人生无根蒂》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 【查看全文】

6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出自唐朝诗人李益的古诗作品《汴河曲》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注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