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9:15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古诗作品《渡浙江问舟中人》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注释】
  ⑴浙江:即钱塘江。
  ⑵江:指钱塘江。未有:没有。
  ⑶扁舟:小船。舟:一作“舠”。济:渡。
  ⑷引领:伸长脖子。天末:天边。
  ⑸越中:今浙江绍兴。
  【翻译】
  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赏析】
  孟浩然主要擅长写五言诗,风格浑融冲淡。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用于七言绝句,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言绝句》)。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钱塘江)前曾遇潮涨。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平”、“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语。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中人”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这话淡得有味,意思是: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这样淡朴的家常话,将当时那种淳厚的世风与人情味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并不是一味地冲淡。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越中山川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那儿应该是越中——他向往已久的地方。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诗句外淡内丰,似枯实腴。“引领望天末”,原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同己出,描状生动。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力的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别擅长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辑佚》),对此诗也是很好的评价。


相关阅读
1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占春芳红杏了》,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 【查看全文】

2 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作品《送告八从军》,其古诗全文如下: 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 好勇方过我,多才便起予。 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 正待功名遂 【查看全文】

3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其古诗全文如下: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 【查看全文】

4 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其古诗全文如下: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 【查看全文】

5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水调歌头盟鸥》,其古诗全文如下: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 【查看全文】

6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望海楼晚景横风吹雨入楼斜》,其古诗全文如下: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