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⑿。
【翻译】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注释】
①夷:无色。 ②希:无声。 ③微:无形。以上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道"。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 ④致诘:诘,音ji(阳平),意为追问、究问、反问。致诘意为思议。 ⑤一:本章的一指"道"。 ⑥徼:音jiao(上声)。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⑦昧:阴暗。 ⑧绳绳:不清楚、纷芸不绝。 ⑨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 ⑩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⑾有:指具体事物。 ⑿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⒀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引语】
本章是描述“道”体的。在第六章和第八章,分别以具体的形象——山谷和水,来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本章以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的性质,并讲到运用“道”的规律。在这里,“道”即是“一”。在前面几章中,老子所说过的“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联系的。本章所讲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讲“道”的两方面内涵。老子描述了“道”的虚无飘渺,不可感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又是确实存在的,是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
【评析】
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地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在此,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之处。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是因为他悟出了“道”性。下一章紧接着对此作了阐述。
相关阅读
1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将进酒》第三段,其全诗文如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 【查看全文】
2 儿童鞭笞学官府,翁怜痴儿傍笑侮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儿童鞭笞学官府,翁怜痴儿傍笑侮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有感儿童鞭笞学官府》,其古诗全文如下: 儿童鞭笞学官府,翁怜痴儿傍笑侮。 翁出坐曹鞭复呵,贤于群儿能几何。 儿曹相 【查看全文】
3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润州二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 【查看全文】
4 拂衣何处去,高枕南山南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拂衣何处去,高枕南山南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作品《京还赠张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拂衣何处去,高枕南山南。 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 早朝非晚起,束带异抽簪。 因向智者说 【查看全文】
5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题岳阳楼》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查看全文】
6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浣溪沙送叶淳老》,其古诗全文如下: 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