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道德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原文】
民不畏威①,则大威至②。无狎③其所居,无厌④其所生。夫唯不厌⑤,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故去彼取此⑧。
【翻译】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注释】
①民不畏威:威,指统治者的镇压和威慑。此句意为,百姓们不畏惧统治者的高压政策。 ②大威至:这个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争。 ③无狎:狎通狭,意为压迫、逼迫。无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④无厌:厌指压迫、阻塞的意思。 ⑤不厌:这个厌指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反抗斗争。 ⑥不自见:不自我表现,不自我显示。 ⑦自爱不自贵:指圣人但求自爱而不求自显高贵。 ⑧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引语】
上一章讲自知之明,是就一般情况而论的。本章着重讲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对采取高压政治,反对肆无忌惮地压榨百姓。他认为,老百姓一旦不畏惧统治者的残暴统治,那么可怕的反暴力斗争就要发生了。他希望统治者不要自居高贵,而要自知、自爱,抛弃自见和自贵,这样,他就不会遭到人民的反抗。此章讲“不自贵”,与十三章讲“贵身”、四十四章讲“名与身孰亲”的内涵不同。“贵身”讲维护人的尊严,自重自爱,不以荣辱优患和其它身外之物损害了自身的尊贵;“名与身孰亲”则说人的价值比虚名和货利更可宝贵,不要为争夺身外的名利而轻生伤身。
【评析】
有的学者认为,“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对人民压迫斗争的敌视”(《老子新译》)。当然,我们认为老子不希望暴乱,不管是统治者的高压暴政,也无论人民的反抗斗争都极力加以反对,这是因为暴乱将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那么,只要仔细加以分辨,我们就会得知,老子重点反对的是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自见、自贵的政治态度。因为人民的反抗斗争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只有当统治者对人民实施暴政,压迫和掠夺人民的时候才会发生。所以老子警告统治者,对待人民必须宽厚,“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如果只是凭借恐怖手段,使人民群众无法照旧生存下去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会掀起巨大的暴动,反抗统治者的暴政。然而,老子对当世的统治者们失去了信心,而把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圣人”身上,只有“圣人”才懂得这个道理。圣人有自知之明,有自爱之心。他不会自我显示,不会自我抬高,这样就可以取得人民群众对他的拥护和支持。由此,我们感到,老子这一章的内容,正是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而就不仅仅是对人民反压迫斗争的敌视了。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秋浦歌千千石楠树》,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翻译 【查看全文】
2 天吴驾云阆海,凝春空灿绮。倒银海、蘸影西城,西碧天镜无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天吴驾云阆海,凝春空灿绮。倒银海、蘸影西城,西碧天镜无际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莺啼序天吴驾云阆海》,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吴驾云阆海,凝春空灿绮。倒银海、蘸影西城 【查看全文】
3 力微须杖起,心在与谁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力微须杖起,心在与谁同出自宋朝诗人陈师道的作品《病起今日秋风里》,其古诗全文如下: 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 力微须杖起,心在与谁同。 灾疾资千悟,冤亲并一空。 百年先 【查看全文】
4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其古诗全文如下: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 【查看全文】
5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词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查看全文】
6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言顾之,潸焉出涕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言顾之,潸焉出涕出自于诗经作品《蓼莪》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