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知别处,不遣柳条青”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词作品《劳劳亭》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处,不遣柳条青。
【注释】
⑴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景定建康志》: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吴置亭在劳劳山上,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江南通志》: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
⑵知:理解。
⑶遣:让。
【翻译】
天下最让人伤心的地方,是那行人送别的劳劳亭。春风也知道离别的痛苦,不肯让柳条生长出嫩芽。
【鉴赏】
劳劳亭的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是古时的送别之所。李白另有一首《劳劳亭歌》,从其中的“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四句,可以想见亭周围的秋季景色;而写这首绝句时,春风初到,柳条未青,应当是早春时节。不过,诗人要写的却不是这座古亭的春光,只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它除了在语言、风格上显示出了李白作品的明快自然、清新俊逸的艺术美外,其妙处在造意新巧,落想奇特。
此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之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之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相关阅读
1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出自唐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琴诗》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注释】 【查看全文】
2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出自晋朝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 【查看全文】
3 要见无因见,拚了终难拚。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要见无因见,拚了终难拚。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出自宋朝诗人乐婉的作品《卜算子答施》,其古诗全文如下: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查看全文】
4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古诗作品《旦携谢山人至愚池》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 【查看全文】
5 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出自于诗经作品《有杕之杜》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 【查看全文】
6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古诗作品《长信秋词》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