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出自清朝诗人施肩吾的古诗作品《幼女才六岁》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注释】
1、向夜:傍晚
1、拜新月:古代风俗,妇女在农历七月七日夜晚,要在院中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提高她们的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这时,月亮正是上弦月,故也称拜新月
【解说】
幼小的女儿才刚刚六岁,还不知道什么是灵巧和笨拙。傍晚时分在院子里,她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拜月乞巧。
【鉴赏】
诗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语)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相关阅读
1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其古诗全文如下: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注释】 【查看全文】
2 推枕南窗,楝花寒入单纱浅。雨帘不卷。空碍调雏燕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推枕南窗,楝花寒入单纱浅。雨帘不卷。空碍调雏燕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点绛唇推枕南窗》,其古诗全文如下: 推枕南窗,楝花寒入单纱浅。雨帘不卷。空碍调雏燕。 一握柔葱 【查看全文】
3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古诗作品《寄扬州韩绰判官》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查看全文】
4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出自宋朝诗人张榘的作品《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其古诗全文如下: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 【查看全文】
5 太古历阳郡,化为洪川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太古历阳郡,化为洪川在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太古历阳郡,化为洪川在。 江山犹郁盘,龙虎秘光彩。 蓄泄数千载,风云何霮薱。 【查看全文】
6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出自唐朝诗人王湾的古诗作品《次北固山下》的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