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出自宋朝诗人戴复古的古诗作品《江阴浮远堂》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释】
⑴江阴:今属江苏。浮远堂:堂名浮远,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江远欲浮天”意。堂北临大江,南望城市,为登临胜地。
⑵横冈:指浮远堂所在的君山。一名瞰江山,突起平野,俯视长江。瞰:向下看,俯视。
⑶淮南:指今江苏、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与金议和,划淮为界。故由长江南岸的江阴北望中原,要从淮南看过去。极目:穷尽眼力。神州:指全国。
【翻译】
我登上横冈,俯视着大江东流;我站在浮远堂前,纵目万里,满怀着无尽忧愁。最使我痛苦的是眼前没有一座山来遮断我的视线;淮南大地,一望无边,都是中原神州。
【鉴赏】
戴复古由于长期浪游江湖,一生未仕,被称为江湖诗派的代表。他的诗很多写游历江湖的闲适,曾以“贾岛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语不妨村”(《望江南·自嘲》)概括自己的诗风。但他也写下了大量指摘时政、忧国忧民的篇章,这首诗流露的就是对无法收复沦陷的北方国土的深切感伤。
诗前两句写登上横冈,俯视大江,又在浮远堂上远望万里山河,只觉得忧愁郁结,无法排解。诗把登浮远堂一事分作两句写。第一句“大江流”写浮远堂所在环境,前加“下瞰”二字,以说明其高,引出下面的远望;同时以水流无限来寄托自己无尽的哀思。第二句的“万里愁”,承上句,一是说长江水流万里,带不去心中的愁怨;一是说眼前的万里江山,使自己产生无穷的愁怨。第三句又接上,“无山遮望眼”照应“万里愁”,所以说最苦;第四句点出主题,说明为什么眼见万里会引起愁是因为向淮南眺望,眼前都是沦陷的中原国土。
诗三、四句翻过一层,打破了历来登临诗的惯套。大凡登高,没有不希望看得远的,因而一般登临诗总是对眼前因为有山、有云遮断视线表示伤感,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偏说望有山遮住视线,免得见到中原,更加深了自己的沉痛,诗人通过不想看而更深沉地表达对中原的怀念。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于是深悔这次登上供北望的高堂为多此一举了。汉末王粲“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荆州,依靠刘表,曾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有云:“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那是“最苦有山遮望眼”,而戴复古则是“最苦无山遮望眼”,所以其情更为可伤。又刘克庄《治城》云:“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神州只在兰干北,几度来时怕上楼。”前六句吊古,后二句转入伤今。其言北望神州使人难堪之意亦同,而 从正面说出,都不及戴语之耐人寻味。充分表达了国耻不雪,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戴复古还作了一首《盱眙北望》诗,可与这首诗合在一起看。诗云:“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说自己不忍心登高瞭望中原,与这首诗登高瞭望时流露的痛苦心情是完全一致的。
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古诗词作品《寻道观》第五六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 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苍 【查看全文】
2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出自宋朝诗人刘克庄的作品《贺新郎端午》,其古诗全文如下: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 【查看全文】
3 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出自唐朝诗人鱼玄机的作品《寄刘尚书》,其古诗全文如下: 八座镇雄军,歌谣满路新。 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 囹圄长空锁,干戈久覆尘。 儒僧观子夜, 【查看全文】
4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古诗作品《李凭箜篌引》第三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 【查看全文】
5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出自唐朝诗人李煜的古诗作品《望江南词二首》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注释】 ①梦魂 【查看全文】
6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出自魏晋南北朝诗人曹植的古诗作品《白马篇》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 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