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2 09:34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过香积寺》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释】
  1、薄暮:黄昏
  2、曲:水边
  3、安禅: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
  4、毒龙:佛家比喻邪念妄想
  【翻译】
  不知香积寺在此山中,行来数里身入云峰。无人的石径旁丛生古树,深山里是何处响起钟声。流泉声咽,穿过峭立的崖石;日色清冷,照着浓荫的青松。暮色降临空潭侧畔,入定的禅心制服了邪念妄想。
  【鉴赏】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意谓“访问”、“探望”。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见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十分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
  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相关阅读
1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其古诗全文如下: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 【查看全文】

2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出自宋朝诗人张耒的作品《夏日三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 【查看全文】

3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出自宋朝诗人杨朴的作品《莎衣》,其古诗全文如下: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 【查看全文】

4 芦叶篷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芦叶篷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出自唐朝诗人方岳的作品《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 【查看全文】

5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出自唐朝诗人高适的古诗作品《送李侍御赴安西》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查看全文】

6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夜入瞿唐峡》,其古诗全文如下: 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 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 欲识愁多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