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出自唐朝诗人钱起的古诗作品《送僧归日本》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注释】
1、浮天:舟船浮于天际。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
2、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
【翻译】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鉴赏】
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
“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
“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
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本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分。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
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与崔策登西山》,其古诗全文如下: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 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 重叠九疑 【查看全文】
2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出自宋朝诗人舒頔的作品《小重山端午》,其古诗全文如下: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 【查看全文】
3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出自清朝诗人全唐诗的古诗作品《送兄》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注释】 ⑴武后:即武则天。 ⑵ 【查看全文】
4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流莺》,其古诗全文如下: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 【查看全文】
5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出自唐朝诗人骆宾王的古诗词作品《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第七八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 【查看全文】
6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逥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上干蔽白日,下属带逥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出自南北朝诗人谢朓的作品《游敬亭山诗》,其古诗全文如下: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俱然栖。 上干蔽白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