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2 10:10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月夜忆舍弟》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翻译】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鉴赏】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相关阅读
1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出自唐朝诗人钱起的作品《裴迪南门秋夜对月》,其古诗全文如下: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 【查看全文】

2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出自唐朝诗人罗隐的古诗作品《金钱花》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注释 【查看全文】

3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出自唐朝诗人张祜的古诗作品《赠内人》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注释 【查看全文】

4 薄雨收寒,斜照弄睛,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薄雨收寒,斜照弄睛,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出自宋朝诗人贺铸的作品《石州慢薄雨收寒》,其古诗全文如下: 薄雨收寒,斜照弄睛,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 【查看全文】

5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谒金门风丝袅》,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 梦里 【查看全文】

6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如梦令春思》,其古诗全文如下: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