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2 10:22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出自唐朝诗人常建的古诗作品《塞下曲》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
  1、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
  2、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
  3、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
  4、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5、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解说】
  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鉴赏】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相关阅读
1 蝶粉蜂黄都褪了,枕痕一线红生肉。背画栏、脉脉悄无言,寻棋局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蝶粉蜂黄都褪了,枕痕一线红生肉。背画栏、脉脉悄无言,寻棋局出自宋朝诗人周邦彦的作品《满江红昼日移阴》,其古诗全文如下: 昼日移阴,揽衣起、春帷睡足。临宝鉴、绿云撩乱 【查看全文】

2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查看全文】

3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出自清朝诗人顾贞观的作品《金缕曲我亦飘零久》,其古诗全文如下: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 【查看全文】

4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出自宋朝诗人姜夔的作品《湖上寓居杂咏》,其古诗全文如下: 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注释】 [ 【查看全文】

5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出自屈原的古诗作品《九歌山鬼》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 【查看全文】

6 偶为共命鸟,都是可怜虫。泪与秋河相似,点点注天东,十载楼中新妇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偶为共命鸟,都是可怜虫。泪与秋河相似,点点注天东,十载楼中新妇出自清朝诗人蒋士铨的作品《水调歌头舟次感成》,其古诗全文如下: 偶为共命鸟,都是可怜虫。泪与秋河相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