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抒发诗人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一首怎样的诗篇呢?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主题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相关阅读
1 苏轼《水龙吟》”宋词赏析及注释
导读:苏轼的豪放词无人可及,婉约词亦不让他人。这首词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前后,当时词人与章质夫都在汴京做官。这是一首唱和之作,词人明写杨花,暗抒离别的愁绪。 水龙吟 【查看全文】
2 苏轼《青玉案》全诗赏析《青玉案》 三年枕上吴中路,谴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会湿 【查看全文】
3 苏轼蝶恋花诗歌鉴赏读罢蝶恋花,你就知道,东坡真是词中高手,景伤人情又伤人,下面是苏轼蝶恋花诗歌鉴赏,欢迎阅读。 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查看全文】
4 洞仙歌·冰肌玉骨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通过对花蕊夫人姿质以及美好的品质的描写,抒发了词人苏轼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洞仙歌冰肌玉骨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 【查看全文】
5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注释与赏析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 【查看全文】
6 水调歌头赏析(苏轼)文章摘要: ” 刚听出是唐颖之的声音董一航就往人群里退,可他那里退的出去,人们早就切断了他的后路!记得以前你上晚班,我去接你。[古代诗词]水调歌头(苏轼)为了让她的孩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