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哪个朝代的?

发布时间:2018-01-04 00:00

  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苏轼是哪个朝代的的内容 ,欢迎借鉴!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生平与思想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后因奔母丧回蜀,嘉祐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大量策论,要求改革。

  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某些改革,收到“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

  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祐,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苏轼认为差役免役“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这又引起旧派疑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补回避贾易札子》),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苏轼在杭州,曾减赋赈荒,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饬军纪,加强边备。在元祐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相关阅读
1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诗人苏轼所写,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查看全文】

2 放鹤亭记赏析 苏轼

全文写景形象生动,借助鹤的清远闲放,表达诗人苏轼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避世,不鼓励人进取的思想。 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 【查看全文】

3 六国论苏轼原文及赏析

《六国论》是苏洵政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 【查看全文】

4 江城子·别徐州赏析 苏轼

苏轼一生坎坷,但是他仍然坚持理想,为了祖国奉献了一生。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江城子别徐州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 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 【查看全文】

5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 苏轼

这首词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表达词人苏轼在政治上失意后,仍然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让我们备受鼓舞。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 【查看全文】

6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赏析

品读《石钟山记》北宋.苏轼 《石钟山记》作者苏轼,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