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白居易

发布时间:2015-01-27 00:00

  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

  白居易

  新丰老翁八十八,

  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

  左臂凭肩右臂折。

  问翁折臂来几年?

  兼问致折何因缘?

  翁云贯属新丰县,

  生逢圣代无征战;

  惯听梨园歌管声,

  不识旗枪与弓箭。

  无何天宝大征兵,

  户有三丁点一丁;

  点得驱将何处去?

  五月万里云南行。

  闻道云南有泸水,

  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

  未过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声哀,

  儿别爷娘夫别妻;

  皆云前后征蛮者,

  千万人行无一回。

  是时翁年二十四,

  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

  偷将大石槌折臂;

  张弓簸旗俱不堪,

  从兹始免征云南。

  骨碎筋伤非不苦,

  且图拣退归乡土。

  此臂折来六十年,

  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

  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

  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时泸水头,

  身死魂飞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

  万人冢上哭呦呦。

  老人言,君听取: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

  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

  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

  请问新丰折臂翁。

  白居易诗鉴赏:

  南诏是居住于云南大理一带的少数民族白族政权。

  开元十六年( 738),唐玄宗封南诏王阁逻凤为云南王。天宝九年( 750),因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阁逻凤,挑起战争。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攻打南诏,大败。杨国忠当政期间,派剑南留后李宓继续征战,又遭全军覆没。两次征战前后死伤士兵二十余万人,国力大伤。安禄山得以乘机起兵,发动叛乱。自此,一度繁荣富强的唐帝国逐步走向衰亡。诗人有感于此,于元和时代写下了这首沉痛激愤的《新丰折臂翁》。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偶尔在街头漫步,遇到一个年龄在八十左右,满面白须,右臂骨折的老翁,他用左臂凭靠着玄孙,步履蹒跚地向前走着。诗人见此情景,便上前询问老翁折臂的原因。于是新丰老翁向诗人讲述了一段凄惨的故事。

  他的籍贯是原来的新丰县。他原是幸运的,因为他生逢圣明的朝代,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开元时期度过了美好的青少年时代,以致不懂得旗枪弓箭为何物,仅听惯了宫苑梨园中传出的歌舞管弦之声。然而好景不长,天宝时期,云南一带烽烟四起,朝廷大举征兵,在凄惨的哭泣声中,儿子告别母亲,丈夫辞别了妻子。听说云南泸水一带,瘴气迷漫,还要徒步渡过那热如沸汤的大河!据说相继奔赴战场者,没有一个能活着回来。这一年,他二十四岁。很不幸,征兵的名册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怎么办?夜深人静,他偷偷地用石头将自己的手臂砸断。从此他变成了残废,但也因此逃脱了远戍云南之苦。作为一个断臂的残废人,他是不幸的,因为六十年来,伤痛时时折磨着他;但他从未后悔,因为他没有做云南万人冢上的望乡鬼,他毕竟还活着,虽然活得并不轻松。

  是谁造成了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是谁驱使那些平民百姓到遥远的云南卖命,而死无葬身之地?

  又是谁逼迫了新丰人的自断其臂?诗歌最后一段“老人言,君听取”云云,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开元时的贤相宋璟,为了避免边将为邀功而轻启战争,对于杀敌有功的天武军牙将郝灵佺没有论功行赏,仅在次年授他为郎将,以防止与少数民族的纠纷,从而保证了边境的安宁。而杨国忠之流为达到个人邀功的卑鄙目的,不惜开边寻衅,视数十万平民百姓的性命为儿戏,驱赶他们到环境极为恶劣的边远地区去作战,造成千万个家庭的悲剧,也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诗人把宋璟与杨国忠作了鲜明的对比,其褒贬倾向不言自明。他反对不义战争,希望各民族和睦相处,表现出诗人的宽大胸襟和善良的愿望。

  早在诗人写成此诗以前,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李白,在《古风·羽檄如流星》中,就曾针对杨国忠之流谎报战功、害民误国的卑鄙行径发出了“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的慨叹,主张象舜那样,不以武力讨伐,而用文治使敌人顺服。

  李白在描写被迫入伍的士卒们与家人诀别时写道:“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他们的悲伤痛哭,使得日月都为之惨淡不明。这几句话可与《折臂翁》“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相映照。但李白毕竟是个富于想像力的浪漫型诗人。他形容那些到前线的士卒“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而主张诗文通俗易懂的白居易则借老翁之口娓娓地向读者诉说一个不幸的故事,而穷兵黩武之祸自不待言,这与李白一腔热血喷薄而出式的呼喊大相径庭。风格虽不同,却是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此诗的结构完全符合诗人《新乐府序》所谓“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要求,首尾照应。在表达诗人的主观倾向时,仍不忘以新丰折臂翁的悲惨遭遇作为富有说服力的见证。


相关阅读
1 白居易《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2]。就郡言[3],灵隐寺为尤[4]。由寺观[5],冷泉亭为甲[6]。亭在山下[7],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8],广不累丈[9],而撮奇得要[10],地 【查看全文】

2 白居易《琵琶行》的人文情怀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其代表作《琵琶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这部作品也蕴含了白居易对国家、对人民命运的忧虑,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了我国 【查看全文】

3 白居易琵琶行创作背景

《琵琶行》(p pa xng)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 【查看全文】

4 中唐永贞革新与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

永贞革新失败和革新精神遭遇到挫折,这对白居易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历来学者在对白居易的闲适诗的思想内容、文化解读等方面作了很充分的研究,而从政治因素对白居易闲适 【查看全文】

5 《夜筝》白居易唐诗鉴赏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 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一首写音乐的小诗,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已经洋洋洒洒地将琵琶演奏的动 【查看全文】

6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杭州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