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望月有感》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16-11-22 00:00

   白居易《望月有感》诗人主要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 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羁旅:犹漂泊。③寥落:冷落。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⑤九秋:秋天。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

  (4)“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诗句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5)诗中的“干戈”和“吊影”的含义是什么? (2分)

  (6)“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异同?。

  阅读答案:

  (1)B

  (2)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3)影、雁、根、蓬

  (4)“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意对即可)

  (5)干戈:指战争(“武器”也可)(1分);吊影:对影自怜,指因没有亲友陪伴而孤单。(“孤单、孤苦伶仃”之意即可给1分。如孤单、孤苦、无亲友陪伴、对影自怜等)

  (6)同:都是巧借明月寄托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挂念(2分)(有“借月”之意给1分,有“思亲”之意1分);异:“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表达的是与兄弟无法团聚的伤感。(“悲”“悲伤之意可给1分)。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是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美好祝愿(”喜“”乐观“”豁达“之意可给1分)。

  二:

  1、 赏析“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的表达效果。

  答: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藻作比,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兄弟姐妹手足离散,天各一方,飘转无定,孤苦凄惶,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战乱时期兄弟离散的骨肉相思之苦。

  3、“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思乡的情感经常出现在诗词中,请举两个例子并注明作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4、《望月有感》中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独在异乡的兄弟姐妹们自伤孤寂的感情的诗句是“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5、借月抒发骨肉相思之情的诗句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附注释: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⒅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⒆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相关阅读
1 白居易《花非花》

白居易《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 【查看全文】

2 《感情》白居易唐诗鉴赏

感情此诗因景生情,因情而回忆往事,因事而愈加情浓,较好地将叙事与抒情融合起来。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感情 中庭晒服玩, 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 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 【查看全文】

3 江楼月 白居易鉴赏

江楼月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 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 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 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 不解多情先寄诗。 白居易诗鉴赏 这 【查看全文】

4 白居易忆江南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 【查看全文】

5 白居易《遗爱寺》

《遗爱寺》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遗爱寺》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短诗,诗人将石、溪、花、鸟、泉等多种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晚秋夜》全诗翻译赏析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译文: 宽广的碧空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