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江楼月》赏析

发布时间:2015-03-24 00:00

  江楼月

  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元和四年(809)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开京都。此时白居易正在京任翰林。元稹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见月圆明亮,波光荡漾,遂浮想联翩,作七律《江楼月》寄赠挚友白居易表达深厚的思念之情。后来,乐天作《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在题下注云:“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这首七律《江楼月》是其中第五首。

  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描述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能勾起离人绵绵忧思,月儿这样圆满,人却天各一方,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一轮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见月伤别,顷刻间往日欢聚步月的情景涌现眼前,席卷心头。“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以“一宵”表明“相忆”时间之长;以“潜”绘深思的神态。由于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便从人的悲欢离合又想到月的阴晴圆缺,嘉陵江岸与曲江池畔相距遥远,能否都是“明月”之夜呢?“两地阴晴远不知”在诗的意境创造上堪称别具一格。第一联里离人虽在两地尚可以共赏一轮团圆“明月”,而在第二联里却担心着连这点乐兴也难于存在,从而衬托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

  诗的后半则是处于“新境”,表达对“旧事”的看法。“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正当”表现出两人推心置腹的情谊。以“谁料”冠全联,言懊恼之意,进一步表现出体贴入微的感情:若知如此,就该早寄诗抒怀,免得尝望月幽思之苦。“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以“今朝”、“方”加强寄诗之迟的悔意,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和“同悔”又表现出双方思念的情思是一样的深沉。

  这首诗,虽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却通篇都叙双方的思念之情,别具一格。诗在意境创造上是情与景的高度融合,全诗句句抒情,实际景已寓于情中,每一句诗都会在读者眼前展现出动人的景色,而且产生联想。读了前四句,眼前不禁闪现江楼、圆月,诗人在凝视吟赏的情景,与实写景色相比更丰富、更动人。

白居易《江楼月》赏析相关文章:

1.《江楼月》白居易

2.白居易《村夜》赏析

3.白居易《暮江吟》全诗翻译赏析

4.白居易 卖炭翁

5.白居易的诗《观刈麦》

6.琵琶行 白居易

7.白居易的诗《暮江吟》

8.长相思 白居易


相关阅读
1 白居易《冷泉亭记》译文及赏析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 【查看全文】

2 白居易《惜牡丹花》荐读

《惜牡丹花》 作者: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鉴赏: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牡丹 【查看全文】

3 白居易《空闺怨》

《空闺怨》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赏析: 洞房,犹言深屋,在很多进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 【查看全文】

4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意赏析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 【查看全文】

5 暮江吟 白居易

《暮江吟》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爱恋湘灵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