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唐诗 望驿台

发布时间:2015-07-01 00:00

  望驿台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

  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

  居人思客客思家!

  白居易诗鉴赏

  元和四年(809)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其间,写下一组《使东川》绝句。不久,白居易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就是其中之一。

  元稹《望驿台》诗道:“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因思念妻子韦丛而作。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为诗人悬揣之辞。设想妻子以春尽为期,待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团圆,怅惘之情,宛然在目。

  白居易的和诗更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家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此时就住在那里,写其宅自见其人。“当窗柳”点出怀人。唐人风俗,折柳以赠行人,见而思游子,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喻彼此情愫不绝之意。从这诗句里,依稀可见韦丛整日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自然是指元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他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及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很具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传句。“尽”字如利刀断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还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团聚落空了。

  这样,就自然引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仅此一日,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犹为深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纽带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达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流露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传情,不直言思而思字卓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期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不直出,只以“春光尽”三字出之,颇富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结有力。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取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下笔便用对句,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且加强了表达力量。在内容上,这两句是赅举双方,出以对句,则见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对起散收,章法于严谨中富于变化,更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相关阅读
1 《禁中夜作书与元九》白居易

《禁中夜作书与元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公元810年(唐宪宗元和五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对好友的无限思念、无限关心之情。以下是小编 【查看全文】

2 《感鹤》白居易古诗鉴赏

《感鹤》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寓言诗。在诗中作者用生动的的语言描写鹤的形象,以鹤喻人,含讽喻之意。 【原文】 感鹤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 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 【查看全文】

3 《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 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 逆风吹浪打船声。 白居易诗鉴赏: 唐宪宗元和十年( 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急奏请求严缉凶手 【查看全文】

4 白居易《寄唐生》

唐生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最早知音者之一。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寄唐生》,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寄唐生 贾谊哭时事, 阮籍哭路歧; 唐生今亦哭, 异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 【查看全文】

5 《上阳白发人》鉴赏

《上阳白发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喻诗。此诗通过描写一位上阳宫女长达四十余年的幽禁遭遇,揭示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同时对封建帝王强制征选民间女子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