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

发布时间:2015-08-17 00:00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即公元772年2月28日,卒于唐武宗李瀍会昌六年八月,即公元846年,祖籍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后迁下邽,即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而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县。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葬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香山之琵琶峰。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钱塘湖春行》原文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解词

  1、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2、春行:春天散步。

  3、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4、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5、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6、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7、暖树:向阳的树。

  8、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9、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10、没:音mò,隐没。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12、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三、朗诵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用高一点的声音)

  水面/初平/云脚低。(用低一点的声音)

  几处/早莺/争暖树,(用高一点的声音)

  谁家/新燕/啄春泥。(用低一点的声音)

  乱花/渐欲/迷人眼,(用高一点的声音)

  浅草/才能/没马蹄。(用低一点的声音)

  最爱/湖东/行不足,(用高一点的声音)

  绿杨/阴里/白沙堤。(用低一点的声音)

  四、赏析

  在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在历史上,最有名的要数唐、宋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做出了让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了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后人又称之“风流太守”。

  在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七月,即公元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剌史,而在唐敬宗李湛元年三月,即公元825年,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此《钱塘湖春行》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从白居易这首七律来看,他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的春光和勃勃万物,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合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其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前一句是点名地点,后一句则写远眺湖面之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名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建亭于西湖,杭人称之贾公亭,亭于五六十年后而废。乐天为此诗时,其亭尚在,亦西湖一胜。所以,乐天始来此孤山寺之北,贾公亭西畔,张目远眺:春水新涨,几与岸平,云幕低垂,与水面相接,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而其“初平”二字,貌似写西湖春水之形象,实则是写乐天对春之西湖景象的第一个深切感受。试想,春雨连绵,湖水日益上涨,眼看就要装满西湖,似乎湖面与湖堤一平。而一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能产生的感觉。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是写天空之近景。前一句是写:正当诗人沉浸在西湖那静美的风景时,耳边却传来了清脆婉转的鸟鸣声,从而打破了诗人的沉思、遐想,诗人从水云交界处收回视线,发现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世界之中。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树上最能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晚了而赶不上趟儿。在这里,诗人用一“早”字来形容黄莺,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充满生机的黄莺由衷的喜爱。又缀一“争”字,不仅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而且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后一句则写:不知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而这里,诗人用一“啄”字,从而展示出了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总之,这两句,亦“争暖树”、“啄春泥”准确地写出了早春乍暖还寒的季节特征。“几处”、“谁家”也把握住了早春鸟儿活动的“度”,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和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前一句,诗人把视线从空中转向脚下的植被,写“花”而言其“乱”,以至“乱”得渐渐地快要迷住赏花人的眼。此一写法,非他人诗中所能有,而是乐天所独有的感受,也正是因为诗人这一独有的感受,写出了万紫千红,千姿百态,漫山遍野、争奇斗艳的鲜花。因此,在锦簇花团所映衬的湖光山色,使得诗人无法分辨出孰高孰下、孰优孰劣,只觉得眼前缭乱,心神迷离,美不胜收,应接不暇。若说此句是驻足观赏,是静态,那么而后一句,则写骑马踏青,是动态的。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信马由缰游山逛景,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相关阅读
1 《卖炭翁》白居易唐诗赏析

导语:《卖炭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 【查看全文】

2 惜牡丹花 白居易唐诗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白居易诗鉴赏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独断春 【查看全文】

3 《杜陵叟》白居易

杜陵叟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 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 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 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 【查看全文】

4 白居易唐诗《霓裳羽衣舞歌》鉴赏

《霓裳羽衣舞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古长篇。这首长诗叙述了诗人几十年间的沧桑变化,内容极其丰富,艺术价值很高。 霓裳羽衣舞歌 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 【查看全文】

5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翻译赏析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 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 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释: 元九:即元稹,白居易的朋友。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五个月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两篇)

琵琶行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