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花非花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2016-03-26 00:00

  自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这首诗通篇都是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相关资料内容。(更多杂文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译文】

  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赏析】

  这首诗通篇都是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当时各级官府都有一定数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们驱使。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次句“雾非雾”中“雾”字是双关。借“雾”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上应女宿,但又并非云雾之雾。 “夜半来,天明去”既是咏星,也是说人。语意双关,而主要是说人。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们与官僚之间互为依存,但关系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可谓会短别长。故末二句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卜的感叹。上句言会短,下旬言别长。其中“梦”、“朝云”的描写是借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以喻男女之幽会。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得巧妙,把男女欢爱之事抒写得很含蓄,富于诗意。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是的最大特点。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相关阅读
1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赏析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赏析】 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学生 【查看全文】

2 白居易《琵琶行》语言的音乐美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描写琵琶演奏的绝佳作品。 《琵琶行》再现了作者被贬谪九江郡司马期间,送客湓浦口与友人分别时,在船上遇见一个长安弹奏琵琶的歌女演奏琵 【查看全文】

3 《哭刘尚书梦得二首》白居易全诗赏析

《哭刘尚书梦得》共二首,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悼念挚友刘禹锡的作品。两首诗以极冼练的语言表明了二人友情的深刻基础,也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无限哀思。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其中 【查看全文】

4 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性

中国古代文人叙事诗的明珠《长恨歌》作为一个悲剧性的文学审美客体,由于其题材的特殊性和诗人白居易创作思想的矛盾性而使悲剧审美客体呈现出多重主题内涵。 长恨歌 朝代:唐 【查看全文】

5 诗人白居易的咏老诗

享誉诗坛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不仅以其抨击时弊,讥刺丑恶的讽喻诗为人称道,其咏怀诗缘事而发,直抒胸臆,干预现实也很优秀。 一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的俗和雅

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 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 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挂冠顾翠緌,悬车惜朱轮。 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 谁不爱富贵,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