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邓州路中作》。
邓州路中作
萧萧谁家村,
秋梨夜半坼?
漠漠谁家园,
秋韭花初白?
路逢故里物,
使我嗟行役。
不归渭北村,
又作江南客。
去乡徒自苦,
济世终无益。
自问波上萍,
何如涧中石!
【赏析】
穆宗长庆二年( 822 ),刚刚在长安为官两年的白居易,因厌恶官吏们的明争暗斗,荒怠朝政,加之穆宗游猎宴会,不听谏劝,致使国事日荒,觉得住在京城也于国无补,因此力求外任,终被调任杭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这年秋天在赴杭州的途中,路经邓州时所写。
年过五十的白居易,由于仕途中的接连失利,早年的雄心壮志已消失殆尽。艰难跋涉中,看到梨叶枯败、韭花初白的村落,不由得又想起自己生活多年的故乡—— 渭河北岸的一个小村。这是诗的前半部分所反映的。诗意虽然平常,但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下,却极富诗情画意。前四句连用“萧萧谁家村,秋梨叶半坼”和“漠漠谁家园”两个问句,说明他对这些景物似曾相识之感。在他的记忆中,梨树和韭菜曾是那样地熟悉和亲切,以致一见到它们便不由得发问。五、六句“路逢故里物,使我嗟行役”对上述提问作了自我回答。“故里物”是指上述梨、韭,它们在诗人故乡渭上常见。由于在异地不期然遇到故乡的风物,禁不住勾起对故乡美好的回忆,从而感叹起这行役在外之苦。“嗟行役”三字自《诗经·陟岵》:“父曰嗟余子役役,夙夜无已”简括而成。诗人的情感由偶遇梨、韭等秋天景物,到想起故乡的美好,从而感叹世役的艰辛,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语言运用亦毫无斧凿痕迹,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超艺术境界。
下文由写景转入以议论为主的对人生的概叹。“又作江南客”指出他旅行的目的,“又”字表明他并非第一次到江南来,使人联想起他早年避乱江南期间的不幸和贬官江州时的艰难。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这次到江南为官已经感到了厌倦,因为这远不如家乡的可爱、美好。“去乡徒自苦,济节终无益”是诗人对自己奔波半生的总结。他早年济世的雄心壮志,由于官吏的腐败和皇帝的昏庸,已经完全消磨尽了。此时的诗人只想知足保和,怡养天年。这正是那个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心理的反映。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我国封建代很多知识分子的为人准则。诗人兼济之志既已失败,又不想同流合污,自损名节,只有独善其身。诗的结尾,以两个自然意象的鲜明对照,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波上萍”喻受人驱使,行役无定,“涧中石”则虽被大水冲刷,仍能屹立不拔。这正是诗人孤标傲世精神的象征。
议论与写景、抒情三位一体,使得这首咏物抒怀之作毫无枯燥之感。
相关阅读
1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作品评析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 【查看全文】
2 诗人白居易介绍及诗歌赏析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太原人,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 【查看全文】
3 白居易《早冬》《早冬》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 【查看全文】
4 望驿台 白居易望驿台 作者: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注释 (1)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2)望驿台:在 【查看全文】
5 白居易《暮江吟》全诗翻译赏析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文解释: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 【查看全文】
6 夜雪白居易全诗赏析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夜雪翻译: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