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的铺垫艺术

发布时间:2017-04-21 00:00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现实主义长诗,诗人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琵琶女的沦落命运的故事。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不朽名作。元和十年,诗人遭谗被贬为江州司马,满怀抑郁,无处宣泄。于次年秋天送客湓浦口之际,借描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抒发了对自身遭际的无限感伤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愤慨。早在诗人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琵琶行》,其主题乃是“失意”,即所谓“天涯沦落”、今昔盛衰之感。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曾经提到,白诗中尚有一首《夜闻歌者》和《琵琶行》极相似,洪迈怀疑,或皆白公假托以为身世之感。我们没有必要去考证事情的有无,但洪迈提供了一种思路:歌女身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间的寄托。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那么,又何以安抚身心的憔悴呢? 而这正是《琵琶行》能引起无数人共鸣的原因。它所描绘的,正是人生普遍而永恒的境遇。其背后则是人格上的平等与尊重。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相似的遭遇,很容易引发相似的情感。

  如何使主题水到渠成地展现,这正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大凡做长诗不如写短句容易,松散离题是常见的毛病。这就需要作者在材料组织上铺得开,收得住,上下文既要铺垫,又须照应,前勾后搭,珠联璧合。《琵琶行》堪称这方面的代表。铺垫艺术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琵琶行》在章法组织上,巧妙地步步铺垫,处处照应,使长诗环环相扣,而又连贯回护,浑然一体。正所谓春风过去了无痕,丝毫没有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感。

  首先,长诗从大处着眼,缘情设景,铺垫渲染。

  《琵琶行》一开始,便对环境进行渲染,为女主角的出场创造了一个适宜的场合和时机,作者以地上的寒江、高空的秋月、岸上的枫叶和水边的菊花构画了一幅萧瑟低沉的秋夜送客图。给人一种萧瑟落寞之感。渲染了寂寞而凄凉的环境。举杯道别之际,仕途之苦,离别之怨,涌上心头,主客双方都多么希望有一曲清歌能排遣一下这胸中的郁闷啊。然而却“无管弦”助兴,以至于“醉不成欢惨将别”。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诗之写景正与此境相合,这些描写,不仅真实地表现了失意之人的悲凉心情,更与全篇抑郁伤感的基调相吻合。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气氛上的渲染和情节上的铺垫。

  接下来写琵琶女的出场:“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寥寥几笔就写出了琵琶女难言的心理活动、迟疑的动作和羞以见人的情态,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可以想见,琵琶女出场前后有如此令人纳罕的表现,说明必有其鲜为人知的隐情。这就为琵琶女倾吐自己的遭遇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为下文悲伤幽怨的琵琶演奏和人物悲惨命运的铺叙创造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艺术效果。可见,琵琶女出场一段,虽然着墨不多,但蕴藏了很丰富的内涵,起到了伏笔、铺垫、领起下文的作用。

  诗篇主体部分写悲怨幽抑的琵琶曲和琵琶女宠辱翻覆的身世,前后呼应,相映成趣,同时又是江州司马伤发感慨的动因;而江州司马倾诉自己“谪居卧病”,生活寂寞枯燥,心情抑郁不快的境况,又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以及听琵琶曲和琵琶女身世的感受前勾后搭。

  结尾部分从“莫辞更座弹一曲”到“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一段连贯全篇的段落安排,诗中的人物、事件,得到了充分的描写和展示,主题更加深化,尤其诗人的情怀得到进一步的抒发。诗篇从开始渴望听到音乐,到果真享受到美妙的音乐,最后又扣在了重赏音乐上,使全诗的内容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为珠联璧合而又跌宕起伏的动人篇章。

  其次,长诗小处铺垫照应之法也不乏其例。

  如主客即将分手之际,“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不仅是一笔过渡,而且也是一处铺垫。它暗示了琵琶弹技的出色,同时也照应了前面诗人送客渴望音乐助兴的欲望。再如琵琶女色艺双全,惹得众纨绔子弟争送“缠头”的红极年华,又从反面为年长色衰,委身商贾的凄凉现实做了铺垫。琵琶女是从京城流落到九江这里来的,而诗人则是被贬谪而来相同的遭遇,自然有相同的感慨。琵琶女“暮去朝颜色故”以至“门前冷落车马稀”,年老色衰,终于被逐出教坊。这种心情是悲愤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抗议。诗人说: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这种感慨的底层,同样充斥着悲愤。他又怎能不悲叹一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呢!这震撼人心的两句诗,一千多年来曾被人反复引用,成了一代又一代人抒发情感的闸口。而结尾处“满座重闻皆掩泣”一句,除了记叙“重闻”乐曲感触更深的情形外,也是一处补笔。用“满座”照应了开始提出而又搁置了很久的“客”,使行文一丝不漏。整个诗篇从大的事件到小的情节,都能做到层层推进又环环相扣,前铺垫,后照应,使长诗一脉相连,浑然一体。

  我们常说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琵琶行》的铺垫真正做到了引而不发、自然合理,不仅增加了情节张力,制造了悬念,还使情节更具有合理性。此诗所叙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借助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情节安排得波澜起伏、错落有致。我想正是天才诗人白居易在诗歌艺术形式上的这种运用,才使《琵琶行》极巧妙地溶入了景、音、情和作者的人格魅力,达到供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并使它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品评鉴赏本诗的这一技巧,使学生提高对铺垫这一表现手法的认识,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综合能力。


相关阅读
1 《杜陵叟》白居易唐诗鉴赏

杜陵叟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 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 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 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 【查看全文】

2 白居易《除夜寄微之》

《除夜寄微之》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 【查看全文】

3 白居易《寒闺怨》赏析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 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 灯底裁缝剪刀冷。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洞房, 【查看全文】

4 白居易村夜赏析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 【查看全文】

5 《夜雪》白居易

《夜雪》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雪》赏析: 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