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樊著作》 作品介绍
《赠樊著作》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21首。
《赠樊著作》 原文
赠樊著作
作者:唐·白居易
阳城为谏议,以正事其君。
其手如屈轶,举必指佞臣。
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
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
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
刘辟肆乱心,杀人正纷纷。
其嫂曰庾氏,弃绝不为亲。
从史萌逆节,隐心潜负恩。
其佐曰孔戡,舍去不为宾。
凡此士与女,其道天下闻。
常恐国史上,但记凤与麟。
贤者不为名,名彰教乃敦。
每惜若人辈,身死名亦沦。
君为著作郎,职废志空存。
虽有良史才,直笔无所申。
何不自著书,实录彼善人。
编为一家言,以备史阙文。
《赠樊著作》 注释
1、这首诗作于元和五年(810)。樊著作:樊宗师。宗师元和三年登军谋弘达、材任将帅科,授著作佐郎。
2、谏议:谏议大夫,正五品上,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分为左右,分隶门下省及中书省。见《旧唐书·职官志二》。
3、屈轶:草名,称指侫草。《博物志》卷三:“尧时有屈佚草,生于庭,侫人入朝,则屈而指之。”
4、秉国钧:谓作宰相。
5、御史:监察御史。
6、肺石:周代设于朝廷门外的石头,赤色,形如肺。民有冤,可立石上申诉。《周礼·秋官·大司寇》:“以肺石达穷民。”
7、元稹元和四年以监察御史使蜀,幼奏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制擅赋,又籍没涂山甫等吏民八十八户田宅一百十一、奴婢二十七人、草千五百束、钱七千贯。时砺已死,东川七州刺史皆受责罚。见《旧唐书·元稹传》。
8、从史:即卢从史。从史贞元二十年(804)为昭义军节度使,骄纵不法。元和四年,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叛,诏使从史讨之,兵出,逗留不进,阴与承宗通谋。五年,为中尉吐突承璀所执,贬驩州司马,赐死。事见《旧唐书》卷一三二、《新唐书》卷一四一本传。
9、士与女:指阳城、元稹、庾氏、孔戡。
10、凤与麟:指祥瑞。
11、著作郎:从五品上;佐郎,从六品上。隶秘书省著作局。皆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分判局事。见《旧唐书·职官志三》。
《赠樊著作》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赠樊著作》 繁体对照
卷424_21 贈樊著作 白居易
陽城爲谏議,以正事其君。
其手如屈轶,舉必指佞臣。
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國鈞。
元稹爲禦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動必達窮民。
東川八十家,冤憤壹言伸。
劉辟肆亂心,殺人正紛紛。
其嫂曰庾氏,棄絕不爲親。
從史萌逆節,隱心潛負恩。
其佐曰孔戡,舍去不爲賓。
凡此士與女,其道天下聞。
常恐國史上,但記鳳與麟。
賢者不爲名,名彰教乃敦。
每惜若人輩,身死名亦淪。
君爲著作郎,職廢志空存。
雖有良史才,直筆無所申。
何不自著書,實錄彼善人。
編爲壹家言,以備史阙文。
相关阅读
1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情感
白居易《琵琶行》对自己内心以及琵琶女内心复杂的半世浮沉之情感进行刻画,进而表现出丰富的感情世界。 一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蕴含情感的分析 白居易是唐代较为多产的诗人, 【查看全文】
2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词。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 【查看全文】
3 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爱与恨《长恨歌》传达出诗人自身的爱恨情愁。一曲爱情悲剧的哀歌,演奏出不同韵味的绵绵长恨,令人不觉为之赞颂、惊叹。 无人不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它呼吁出了普天下 【查看全文】
4 浅析白居易的咏老诗导语:享誉诗坛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不仅以其抨击时弊,讥刺丑恶的讽喻诗为人称道,其咏怀诗缘事而发,直抒胸臆,干预现实也很优秀;而且,其咏老叹衰的诗歌内涵十分丰富 【查看全文】
5 白居易《长恨歌》云蒸雾绕的意境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把李、杨的这段爱恋用不朽的笔承载了千年。再读《长恨歌》,我在一种云蒸雾绕的朦胧、模糊与混沌的意境中感受到了李杨爱情的自私纵意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观刈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读诗歌。读准字音,积累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释诗歌。弄懂诗歌大意,会翻译,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3.品诗歌。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