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豁达乐观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12-30 00:00

  调适心态,完善性格,摒弃我们性格中的沉重的惯性思维,暴躁的条件反射,乐观豁达的面对生活,我们会欣喜的发现,生活原来是这么美好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豁达乐观的故事,欢迎阅读。

  白居易豁达乐观的故事1

  唐代“诗圣”杜甫留下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著名诗句,可他本人却只活了58岁。在唐代,真正的文坛寿星是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8个皇帝的白居易。他最终以75岁的高寿辞世,是唐代诗人中最有养生之道的人。

  白居易自小家境贫寒,步入官场后又不断遭受贬降,40岁之前一直疾病缠身。而在与医生、药书不断打交道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了人之所以活不到百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活不快乐。从此,他特别注重培养乐观的性格,修德养生。他寄情山水,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留下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等千古名句。即便是遭遇丧子和被贬的连续打击,他也能够用内心的修炼擦去眼泪,自己排忧解愁,通过撰写诗句得到心灵的慰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他一生乐观情绪的写照。

  74岁时,白居易辞官归隐。他组织了六位年过七旬的朋友成立了一个“七老会”,大家经常在一起高谈阔论、饮酒赋诗、欢度晚年,尽显人生的豪气。其通达乐世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晚年的白居易,除了种花、种树之外,还经常到外面晒太阳、散步、练气功。他戒美味,主张饮食要素食淡味、不多沾肉味;节色*,他的家中有数位妻妾,却从不放纵。

  在唐代的诗人中,白居易创下了“三个新高”:一是寿命高,享年75岁,要远比李白、杜甫高寿得多;二是著作多,他现存的诗文多达2800多篇,是唐代文人中留下著作最多的;三是文学成就高,他留下的佳作名句最多,千古不朽,而这些都和他注重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白居易豁达乐观的故事2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德,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同时期的大诗人白居易赞誉为“诗豪”。这位诗豪却一生颠沛流离,很不顺利。

  尽是刘郎去后栽

  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21岁时与柳宗元同中进士,同年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应吏部取士科的考试合格,授太子校书,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十多年后,唐德宗去世,身患重病的唐顺宗李诵继位。在唐顺宗支持下,王叔文执政并大胆革新,罢黜了一些贪官污吏,免除了百姓所欠租赋,提出废除宫市,不准以皇宫名义到市场低价强买,放出宫女三百人与教坊乐女九百人,还准备削弱藩镇和宦官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柳宗元、刘禹锡等都积极参与。

  这次革新遭到了宦官、藩镇势力的镇压。王叔文被害死,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谪到偏远的地区,只进行了146天的“永贞革新”就这样夭折了。

  刘禹锡先被贬为朗州(湖南常德县)司马。在偏僻的朗州,他写下了一系列的寓言诗、讽刺诗,对政敌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如在《聚蚊谣》中,就把他们比作渺小而可恶的蚊虫。

  近十年之后,刘禹锡才被召回京城。此时的朝廷中并没有任何新气象。一天,他到街上散步,听到很多人都在谈论去道士庙“玄都观”赏桃花的事,联想起这些年来保守派大力培植起自己的势力,不禁感慨系之,于是就挥笔题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诗表面上是写赏花,实际上却是在讽刺当局。“玄都观”暗指朝廷,“桃千树”喻指那些投机取巧新得势的权贵。而纷纷去看桃花的人正是趋炎附势,奔走权贵门下的小人。这诗很快就传开了,刘禹锡因此很快又被发落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此后,又先后被迁为夔州(四川奉节一带)及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一直在外十多年。直到唐敬宗宝历二年,大臣裴度向皇帝推荐刘禹锡,他才第二次被召回京城。

  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回京的途中,刘禹锡来到了扬州,正巧遇上了老朋友白居易。白居易感慨万千,写了一首诗送给了刘禹锡: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可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诗的大意是,你为我斟酒让我畅饮,我与你用筷子叩击着盘碟唱歌。你才华横溢写诗堪称国手,命运不济却无可奈何。放眼看是风光无限,而你却是那样的寂寞。满朝人员都在晋升官职,而你却那样坎坷蹉跎。我也知道这是因为你的才华、名声而受到的打击,但二十三年的打击也太过分了。

  刘禹锡也当场赋诗一首回赠白居易: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全诗的大意是,巴山楚水那些荒凉的地方,23年来我就像被抛弃在路旁一样。想起老朋友时,只有吟起那《思旧赋》,估计回乡之后,反而会像那烂柯人一样啊。沉船的旁边,千帆在竞发;病树的前头,万树在争春。今天听了您的这首诗歌,我将借着酒劲更加振奋起精神。

  这首诗既写了自己的遭遇,更表达了那奋发向上的精神。特别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写得乐观豪放,形象生动。

  前度刘郎今又来

  很快,刘禹锡又回到了长安,这时宪宗、穆宗、敬宗皇帝都已经过世,朝廷里大批人又换了。这年春天,刘禹锡又来到了玄都观,他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象,后两句寓意双关,借问道士归何处,问那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者如今又到哪里去了,我不随波逐流,虽受尽挫折,但今天还是回来了。

  刘禹锡乐观豁达,这从他被贬后的诗文中也可以看出。他曾经写有一篇极短的散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寥寥81字,写出了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表现了他身陷逆境却处之泰然,身居陋室却心态安然。因为他坚持理想,不改初衷,强调的是一种“唯吾德馨”的境界。

  他写的《秋词两首》也是这样:

  一首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另一首是:“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悲秋,从来就是文人吟唱的主题,一般写得凄清而肃杀,刘禹锡却在这两首诗中把秋天描绘得豪情似火,气势如虹,一反悲秋的老调。他赞美秋天的生气勃勃,告诉人们“秋日胜春朝”。

  晚年的刘禹锡回到了洛阳,担任太子宾客,又加检校礼部尚书衔。即使到了垂暮之年,他依然乐观开朗。他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的最后两句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是,不要说已经是桑榆晚景了,而那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通红啊。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的比喻,表达出了一种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到了晚年,一个个朋友相继去世,他读到白居易的悼念亡友的诗作后,就回赠了一首。其中第五、六句是“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以树叶的更新、波浪的更替作比喻,说明了新陈代谢是普遍的自然规律,人的生命也不会例外。这就告诉人们,朋友去世自然伤感,但也不必无尽地悲伤,新的必然要替代旧的。这既是对白居易的安慰,也阐述了正确的生命观。

  刘禹锡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文,留下了壮阔的胸襟和雄伟的气魄。他告诉人们应该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对待人生。


相关阅读
1 《卖炭翁》白居易唐诗赏析

导语:《卖炭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 【查看全文】

2 白居易《放鱼》全诗赏析

放鱼 【唐】白居易 晓日提竹篮,家僮买春蔬。 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 无声但呀呀,以气相煦濡。 倾篮写地上,拨剌长尺余。 岂唯刀机忧,坐见蝼蚁图。 脱泉虽已久,得水犹可苏 【查看全文】

3 白居易唐诗《惜花》鉴赏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 【查看全文】

4 白居易唐诗《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

《红线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地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 【查看全文】

5 细数那些白居易的名句

白居易有哪些名言名句留世呢?以下是文学网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白居易的名言名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名句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 【查看全文】

6 白居易《杜陵叟》诗歌鉴赏

杜陵叟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 【查看全文】